查看原文
其他

鱼腥草:乡土上的“臭婆娘”

王印明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鱼腥草

  文 | 王印明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清明前后正值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每逢这时,在我的家乡,最容易被唤起的名字就是臭婆娘。印象中,我记臭婆娘这个名字就像记着我的乳名一样深刻。

臭婆娘的名字听起来确实不太文雅,却成了那时不可或缺的菜肴,甚至成了乡亲们的救命“稻草”。那时的臭婆娘确实很多,坡坡岭岭到处都是。记忆中,臭婆娘多生长在田埂、沟坎、渠边这些阴暗潮湿的地方,特别是浆田周边的田坎,生长最为茂盛,好像它生来就不愿占用好田好地似的,尽量保持它的“原生态”,就像家乡的人民一样,始终保持着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民风。不像现在的有些人干啥都挑肥拣瘦,光想着占便宜。看来,臭婆娘是多么质朴呀!

那时,特别是遇到年成不好,大人小孩都拎上筐子,到处寻臭婆娘。不一会功夫,就可采满满一筐子。母亲总会过日子,同是一种野菜,生怕我们吃腻了,却常常变换着花样,如凉拌着吃,炒着吃,蒸着吃,还可以打汤。新鲜的吃不了就凉干做盐菜。不知咋回事,那时,怎么吃都感到是香的,不像它的名字那么臭。

其实,臭婆娘又叫鱼腥草、臭根草。臭婆娘好像就是土里土气的乳名,鱼腥草就像是文绉绉的雅号。然而,在我的家乡,乡亲们都喜欢叫臭婆娘,就像大人们喊子女的“乳名”一样亲切,如狗娃、丑女什么的,似乎这样才顺口些。难怪如今的乡亲们还是那样质朴、耿直,凡事都不去做作,我倒觉得这样挺好。

臭婆娘不光能食用,还能清热解毒,去痛化痈,可治五淋消水肿,去积食,补虚弱。乡亲们吃着这些野菜,也不怎么生病,真的还有些让人怀旧。

小时候,不像现在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这么丰富多彩。下午放了学,我们就主动拎上筐子去寻臭婆娘。这时,臭婆娘又成了我们做游戏的“材料”。参与者每人抓一把臭婆娘,堆放在一个筐子跟前,以此作为起点向前扔料僵石,谁扔的最远,谁就先拣起料僵石,反倒击向那个指定的筐子,依次类推,谁先击中了,臭婆娘就归谁了。那场面还时常吸引一些围观者看热闹,欢笑声常常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经常玩的天昏地暗才肯罢休。那种感觉,不亚于民兵打靶子获胜的高兴劲。然而,小伙们还有个“规矩”,就是谁也不准空着筐子回家。于是,不论谁输了,小伙伴都要搞点“救济”,否则,不论谁挨了家长的打或骂,心里都过意不去,这是多么融恰呀!细细想想,在那个年代,小伙伴们就明白互相理解,更何况朴实憨厚的乡亲们呢!

然而,当今社会,人情淡薄,让人感觉似乎少了些许亲和力,难怪我们常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窝居城里,就很少有机会去寻臭婆娘了。更何况一度时间农村机器轰鸣,抬田造地,坡坡岭岭大都被移为平地,沟沟坎坎也少了,鱼腥草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受到了限制,数量也就越来越少。而精明的城里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能硬化的地方都覆盖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就连花坛里的小草也被除得干干净净,哪有它容身的地方,因此,平时在城里怎么能见着它呢,不免让人产生些许失落感。

突然有一天,不经意间,我惊奇地发现,鱼腥草却登上了酒店的大雅之堂。我想,应该是人们有意在追忆和怀旧吧。是啊!尽管人们的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童年的记忆依然是那么的深刻,就像儿时的臭婆娘牢牢烙在我们的心坎上,像生命一样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让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图片来自网络)


王印明,发表有散文作品多种,陕西作协会员。现居陕西勉县。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老屋槐花:浮香一路到天涯……

·香椿香,岁月香……

·读春:一抹嫩绿

·缝缝补补又三年

·母亲做的腊肉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