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个善良的好人,让世界增加一点美好……

李汉荣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关于善良 

文 | 李汉荣



“善良”,善则良也,善的人是优良的人。反之,“恶劣”,恶则劣也,恶的人必是劣质的人。古人造词如此严谨周全,肯定是有感而发吧,他们也如我们一样,感受过善良带来的温暖和恶劣加给人生的伤害。 

“善心”、“善意”、“善缘”、“善愿”、“善根”、“善行”、“善举”、“善言”、 “ 善人”、“善事”……围绕一个“善”字,从古至今,人们造了多少词,说了多少话,叙述了多少故事,写了多少书啊。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说是追求善良的历史。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从生生不息万古长存的大自然里,从雄浑庄严无限神秘的伟大宇宙里,获得了感染和启示,不仅发现了笼罩万物并支配万物的“自然律”,也发现了激荡于人的内心深处、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并使之趋向和谐与高尚的那种感人的正义力量和精神本源,即“道德律”。自然科学探究的是“自然律”,人文哲学追寻的是“道德律”,即人类心灵的奥秘和道德的完善。道德的核心,就是“善”。人类的一切具有恒久价值的、高尚的思想、学说、事业、行为,都来自于“善”。

善,是笼罩天地的正义,是抚慰宇宙的情感。有了善,人间才有了温暖,人心才有了慰藉,人生才值得一过——因为,在短暂的一生里,我们感受到天长地久的道义和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人的话基本是对的。现代基因理论也揭示了遗传和“天性”对人的潜在影响。但“性相近”是基本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具备天真可爱的童心。关键是“习相远”,即后天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的性情、道德的引导和塑造,有的变好了,有的不那么好,有的变坏了。 

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谓“良心”“真心”“初心”“芳心”“本心”“童心”“圣人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一颗善良的心。

如果把“善”从人心里抽走,人的心就变成“贪心”“野心”;如果把“善”从人的意识里抽走,人的智力活动就变成了冷冰冰的算计和谋略,而没有了温情、挚爱和关怀。

古人把既充满智慧又饱含温情的心灵称为“慧心”,反之,那些狡诈而阴冷的心则是“机心”。有慧心的人是君子,对人对事总怀着机心的是小人。苏东坡说:“君子之心,如珠在渊;小人之心,如瓢在水”,慧心如珍珠在渊,不管水清水浊都不改其光辉;机心则如木瓢,随波俯仰沉浮,没有恒常德性。

古人也推崇淡泊、素朴、宽厚、仁慈的“素心”,而对那伤天害理、损人利己、贪婪邪恶的“祸心”、“奸心”,则不遗余力痛加鞭挞和贬斥。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灵,“义”是人的道路。舍弃道路而不走,失去善良的心灵而不懂得去寻找,多么可悲!鸡和狗走失了,还懂得去找;善良的心丢失了,却不懂得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的善良心灵找回来”(原文: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几千年前的圣人告诉我们:丢失了善良的心,不善、不义、不仁和邪恶就会占有和怂恿人去危害他人和社会。这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人对其最可贵的善良之心的丢失,却不觉得可惜,不以为丢失了什么贵重的东西,反而习以为常,而对自家丢失的一只鸡一条狗,却知道下功夫寻找回来。善良的心,竟然不如一只家畜,这是怎样的本末倒置呢?

对人性的这种疾病,圣人开了处方:学问(包括教育)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的善良心灵找回来。

由此可见,人活着的一件大事,就是守住善良的心灵;一旦不小心丢失了,就赶快把它找回来;如果损害了这颗善心,就要好好修补、滋养。所谓品德和心性的修养,是既要修,也要养,修即修补、修正,养即养护、涵养。勤修常养,那颗善良、干净、美好的心,就如运行在我们生命内部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思与想、言与行、灵与肉,照亮我们人生的路程。

读书、治学、求道、信仰、教育、修行,其目的都是要把丢失的善良心灵找回来,把美德的源泉找回来。 

一颗善良、宽厚的心灵,才会经常荡漾丰富的情感和爱意,并能随时发现和欣赏生活中、自然中的诗意和美感。

内心的丰富使一个善良的人时时有了对生活意味的丰富发现,这种发现反过来又使内心变得更加丰富——这就是善的增殖和循环。

善良使人的内心变得多汁多情多梦——假如人的心灵是有颜色的,那么善良的心灵该是翠绿的,像森林、像牧场;像覆满植被的青山——它给世界呈现的是生长的景象和希望的风景,而它自身也享用着生长的希望和喜悦。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总会被内心善的激情推动着,去尽力以点点滴滴的善行修补世界的缺陷,培育生存的花荫——他顾不得去恨谁,也顾不得留意谁在恨他,善推动着他也保护着他,生活中的恶反而伤害不了他——他在善的路上行走,偶尔袭来的石头和荆棘,不能改变和动摇他行走的方向,只是让他了解了路上的情况,恶,反而坚定了他对善的信念和忠诚。 

善是精神世界的水土和植被,人的一切有价值的追求和事业,从这里得到滋养、庇护而得以生长。反之,恶是暴力和泥石流,它破坏人性的植被和心灵的水土,造成情感和道德的水土流失。恶泛滥的地方,留下心灵的伤口、精神的废墟、道德的戈壁滩。

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和灵魂。伟大的宗教里,“神”“佛”的形象不过是最高的善的象征,寄托着人对彻底去除了诸恶,而将世间一切美德完全熔铸贯通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生命境界的崇敬、追慕和向往;再高深的哲学,也是要通过形而上思辨引领人的心智深入精神世界的深海,达到对人的处境的彻悟,最终把人导向善良、智慧和觉悟;文学艺术除了审美功能,也有道德的净化和升华功能,即使审美,也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和意象,来震撼、感染、净化人,改变和深化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人性趋向高尚、善良和美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有时候也怀疑“因果报应律”是否具有普适性,觉得报应总是迟迟不兑现,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似乎“不报”或“反报”(即恶人享福、好人受苦)的事实。

其实,“报应”是不能一概去进行量化考核的,“报应”不是简单的投入和产出,你不能指望恶人作了恶就立即遭到雷轰电击、腰断骨折,好人行了善就马上逢凶化吉、天降甘露。报应不仅指行为和事物的结果,报应更存在于行为和事物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于人的内心体验中。

古语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话说得何等深刻而睿智!一个怀着善心爱意的人,他从他善良的本心出发去真诚地帮助一个人、救护一只鸟、爱惜一棵草,去做灵魂默许他做的一切或大或小的善事好事,在行善的过程中,他的灵魂已获得了纯洁的满足和喜悦,他并不需要来自过程之外的回报和奖赏,因为,行善的过程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美好的感觉,就是心灵获得的最高奖赏和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感到做一个高尚的人的快乐和幸福。人性的最好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人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的深刻欣慰。而一个作恶的人,不管他是否得逞,不管他是否最终受到惩罚,他作恶的过程,就是被恶的意念支配、绑架、扭曲、奴役的过程,也是被恶的毒素煎熬、毒害的过程。即使他真的作恶成功,并侥幸未被发现,他的内心也会变得地狱般黑暗、狰狞、恐惧。可见,即使“成功”的恶人,也绝对不会是幸福的人。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灵魂的丰盈、安宁、温润和喜悦。一个充满毒素、惶恐不安、暗无天日的灵魂,怎么会有真正的丰盈、安宁、温润和喜悦呢?

何况,在法治严明、见贤思齐的文明社会,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抑制和惩罚,善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和尊敬。

所以才有智者这样说:上帝对坏人的惩罚就是让他做一个坏人,对好人的奖赏就是让他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善良的好人,自己感到美好,也让世界增加一点美好,是多么好啊。无数善良的人的点点滴滴的善良,就汇聚酝酿成一个社会的普遍善良生态,形成笼罩我们心灵天空的优良的、温润的精神大气层,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和氛围里,大概就是“诗意的栖居”吧。 

高尚、仁义、慈悲、忠实、正直、友爱、贤淑、淳朴、厚道、勤劳、同情心……这都是被推崇和向往的美德。种种美德如优秀的植物,其绿荫庇护了我们,其芬芳感染了我们,其果实营养了我们。美德之根扎在哪里?扎在心里。而心灵的厚土,乃是善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美德的源头乃是善良。凡称得上是美德的,首先是善的。

尊重人,同情并帮助弱者和不幸者,是善良。尊重一棵树,尊重一只鸟或一条狗,同情并帮助一只受伤的乌龟和失群的孤雁,也是善良。前者是对人的善,后者是对整个大自然和全体生命的善。这种无边界的善,是大慈大善,是大仁大义,是善的最高境界,即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样的境界不容易达到,但它提示了人性升华的无限可能性。是每一个善良的人终生的功课。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坐而论道,何如起而行道”,古人既强调“闻道”,也强调“修道”,更强调“行道”,即人生的使命在于践行自己认同的真理和道德。这也告诉我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很容易,在情感上、行为上、细节上落实善良就不那么容易了。“同情心”,是善良的美德之一,说说它,不过是纸上和嘴上功夫而已。你帮助过无家可归的流浪穷孩子吗?你舍得掏出身上的零花钱送给贫病交加的老人吗?你为故乡那条曾经清澈美丽却被严重污染的河流奉献过一勺清流吗?我这样问自己:从你的衣兜里还能掏出多少善良? 

十一

呵护一个迷路的儿童并把他送回家,把一只不慎掉落的小鸟捧起来放回树上的鸟巢,友爱地抚摸一只羊的瘦脸,翻书时同情地注视一粒在纸页间穿行的小小书虫,在原野上长久地凝望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微笑,并认真地为它取一个温婉的名字,好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春天——你从这些小小的善意里,从对他人行善、对自然行善的过程里,体会着一种纯洁的幸福,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如此快乐,这快乐是小的,是秘密的,对于心灵,却是最贵重的。心灵经常享用这小的快乐、小的善良、小的秘密,心灵就丰富、柔软、温润了。每一个善良的人,内心里都有一座四季如春的心灵花园。 

十二

道德似乎是伦理学的,但也是美学的,高尚的道德有一种动人的美感,所以叫“美德”。所以古人把那些心地善良、情操高尚的人称为“美人”——看来,美人不仅指有美貌的人,更指有美德的人。这样的“美人”多了,生活就充满了美感,人和人的关系就成了审美关系,我们彼此从对方身上领略心灵的风景和生命的意境,并感受到人生虽然短暂,虽然艰辛,但人生仍是一种奇迹,是一次值得感恩的情义之旅,因为它毕竟让我们在崎岖的岁月里,曾经与善良相逢,与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物相逢。难怪,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他说得多么好啊。   

 



李汉荣,诗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李汉荣散文精选》等。诗《秦岭,命运的巨型群雕》等多部获得陕西省优秀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城市鸡鸣

·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

·就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吧

·物质篇章:纯记忆(3)

·物质篇章:纯记忆(2)

·物质篇章:纯记忆(1)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