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苕窖

王印明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推荐一篇往期精彩好文↓ 

父亲是一个乡村医生。能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七十年代是很荣幸的。贫穷的乡村里一旦有个懂医的人,便解决了周边很多村民看病问题。父亲在村上和家中,从不谈自己如何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从奶奶言谈中我得知父亲很多的事情,他年轻时候,参加过卫校考试,遗憾的是最后没能入校学习。奶奶望着家里炕上两床破旧的被褥,无奈地摇摇头,躲在一旁留下心酸的泪水。贫穷的生活,让父亲放弃卫校学习的机会。

从此,生产队的农田里,多了一个年轻后生的身影。

两年后,父亲随爷爷去邻村一个中医先生家,帮忙除玉米地里的杂草。火辣辣的太阳将他幼嫩的皮肤晒得发黑,他默默地在农田里接受阳光的考验。他与同龄相比当然更懂得除草应在中午,将除去的杂草在日光暴晒下很快焉死;如果傍晚凉快时除草,在露水滋润下,杂草会重新扎根生长。“锄禾日当午...”就说明这个道理。父亲的一举一动,被老中医看在眼里。他问爷爷:“你娃是初中还是高中毕业?”爷爷回道:“高中毕业”。当天晚上,老中医便收下父亲为徒。

父亲的聪明和他刻苦精神,令老中医心里增添了几许欣喜…………

——郭晓芹《父亲是个乡村医生


久违的苕窖

文 | 王印明

  

连绵的阴雨天终于放晴,久违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离开人潮湍涌的城市,走在秋天的路上,顿感自己像一只长久桎梏于笼子里的小鸟,突然被放回大自然释然,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便涌上心头,心情随落叶在风中飘动。

来到离城不足十里,洁净无忧的乡村,绕过一道小土丘,走上连绵的山岭,几户人家散落其间,鸡、狗的叫声此起彼落地传来,似乎有着说不完的家长。路旁的白杨、柳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偶尔有鸟儿栖息对话,述说着前世的愁肠今生的缠绵。田野里稻谷已经收获完毕,有稻草散落其间,像刚刚忙完农活的农人,自然显得有些懒散。不远处有一老农吆赶着黄牛,犁着一块不规则的板田,准备安顿下一季庄稼。排水沟里积攒的雨水,在阳光的斜照下闪着宁静安详的光泽,使秋天显得更为幽深和美丽。我们悠闲地走着,不知不觉,却惊奇地发现了久违的苕窖。

对于苕窖,我再熟悉不过了。儿时的家乡,薄坡瘦岭,种啥不成,栽苕却行。苕秧子栽到地里,有点湿气或落几点雨,红苕都能成活,一亩地可收三四千斤。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乡亲们把红苕当做救命粮,为了能让红苕安全过冬,家家户户都挖有苕窖。但打记事起,我几乎没有看见过挖苕窖,感到村子里的苕窖像远古就有似的,让农人度过了恓惶的岁月。

苕窖因储存红苕而得名。苕窖为酒瓶形状,窖口直径为两尺,深度四五米,直径二三米。爷爷讲,苕窖土质要硬,地势要高,这样,挖的苕窖才牢靠。为了安全期间,挖苕窖通常要考虑近些的地方,有的挖在院坝,有的挖在屋后,像包产到户的土地,家家户户都会拥有。我家的苕窖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离房屋不足十米,足足用了几十年。但直到我长大成人,并没有发现谁家红苕被盗的现象。只是在我们懵懂时,做过一些偷偷摸摸的“把戏”——

那时,生活清苦,缺吃少穿,肚子时常饿的咕咕叫。大人们忙着挣工分,常常不在家。每次放学,我们几个小朋友一约,便砍一根竹杆,把一端削成尖,在自家的苕窖里“吊”红苕,以满足肠胃的饥荒。尽管这是常事,却没有被发现过。

俗话说:胆子是练出来的。有一天,为了搞个大动作,几个小朋友商议,多弄些红苕到坡上去烤着吃。可谁料,烤红苕没吃成,却差点闯下大祸。

(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一个星期天,天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们经过充分的酝酿,几个小朋友决定用筐子偷红苕。于是,用稻草绳把一个小伙伴“吊”到苕窖里,再把筐子放下去。红苕是吊上来了,可没有料想,那个小伙伴只有三四岁,不会把绳子往腰里系,时间一长就有点憋气,急得又哭又闹,我们干着急没办法。正在危难时刻,幸亏隔壁大叔回家取农具,才想法把他救上来了。为此,我还挨了一顿打。

长大了才明白,苕窖里缺氧气,时间要是长了,二氧化碳会使人窒息。现在每逢想起这件事,心里都发怵。

时光匆匆,岁月蹉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了城,就很少再见到苕窖了。老家人说,随着农村坡地改梯地,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地里大都栽了经济作物,种红苕的自然逐渐越少,苕窖也越来越稀罕了。

深秋时节的乡村,驳杂中透露着活力,清幽中夹杂着生机。一阵秋风将我从记忆中牵引出来,不禁惊讶苕窖咋还保存完好,这更让人想去弄个究竟。在几经周折后,我们终于找到了苕窖的主人。主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经过实地查看,苕窖像被刚刚打扮过一番,上面盖了一顶新斗笠,几乎和儿时的一模一样,而如今储存的却是新鲜蔬菜和水果。问及原因,主家坦然:时代在变,今非昔比,现在物质丰富,吃的是新鲜,吃的是营养。显然,农人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在我眼里,苕窖更是一种乡愁的延续,它虽然原始、粗糙、简陋,却形若圣地。我以感恩的心在记录它,也以真挚的情怀来追忆它。

~END~

【本文作者】王印明,陕西勉县人,业余创作数十年,在各种报刊发表有散文作品数百篇。出版有散文集《乡村秘语》。陕西作协会员,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陕西勉县。

点读作者王印明其它作品:

·三国故地,黄家沟

·习惯

·朴素山野的一缕芬芳

·乡村秘语:一个作家的乡土生活手记   

·夏日荷田:陶醉在美好时光……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读有趣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