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豌豆

王芝娥 读书村 2021-05-18

关注“读书村”:每天十分钟,打开文学的美好


豌豆

作者 | 王芝娥


那是六一年农历三月中旬的一天晚上。 
“唉!咱那点湿胡豆已吃完两天了,就剩榆树皮面和一把干萝卜樱,孩子们又咽不下,再这样下去可咋办呢?”妈妈紧锁着眉头对大大说,“你能想点办法吗?” 
“家家都揭不开锅,能有什么办法?”大大摇摇头,“唉,自留地大麦刚灌浆,小麦才扬花,要是留一点地种早豌豆还好些。” 
“唉一一!可只有二分地呀。”妈妈长叹道。 
…… 
"噹、噹、噹,”清脆的锣声划过夜空,人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会场,没人说一句话,
气氛有点凝重。 
“明天一早,家里三人以下的去一人,四到六人的去俩个人,七到九人的去三个人,十人以上去四个人。住在北头的由庆娃负责到黎家寺梁,南头的由永鹏带领到陈槐梁,住下坡的到南圪塔梁,由树荣负责,东坡的由成吉带队到后头梁。”队长安排完生产任务后说。 
”这是要干什么?”人们诧异地看看队长,交头接耳地猜测着。 
“眼下家家都断五谷了,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可千万不能饿死人!”队长清了清嗓子,“明天听锣声,由领队带大家到指定的地里摘青豌豆。”队长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瓜娃叔(队长的乳名),瓜娃叔,豌豆还没成熟,这样是要犯错误的呀!”楞头青刘万胜大声说。 
“就这样定了!救人要紧,一切责任我承担!”队长斩钉截铁地说。 
一阵欢呼声响起。 
“我把丑话说在前面,现在豌豆还没完全成熟,一定要保护好豌豆蔓,大家互相监督,领队负责检查,绊断豌豆蔓的不许再下地,还要重罚。”队长严肃地强调道。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家乡贫瘠的坡地多,适宜种豌豆,它也是我们的主粮之一。而沟沟坎坎,田头地边,则种满了胡豆。 
那几年,每年农历三、四月,家家无粮下锅,胡豆豌豆就是救命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谷雨一过,胡豆秧上缀满了密密匝匝的绿豆角,刚好接困。胡豆吃完后,早豌豆蔓下端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上端还在开花结荚。因怕伤着匍匐在地上的豆蔓,影响产量,一般要等全部成熟后收割。 
这一年,周围几个村因饥荒导致患干瘦病、浮肿病的人渐多,队长刘绪吉和支书商量后决定:不能在粮食囤上饿死人!既要保护好青苗,又要用青豌豆救人! 
第二天,人们早早起床。锣声响起,大家欢呼雀跃,又说又笑,按规定来到指定的地里,小心翼翼地摘着成熟了的豌豆,最后集中到一起,按人头分给各户。 
以后每隔两、三天,变换地点和分配方式,继续组织人们采摘成熟的豌豆充饥。这样一直坚持到大麦和豌豆彻底成熟。 
“立夏一日三种黄。”一夜之间,地里的绿迅速退去大半,豌豆、大麦、油菜就该收割了。 
豌豆黄了。大清早,队长一声号令,全村人便投入到"扯豌豆"的紧张劳动中。 
我们村是我班的学农基地。每季都去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农忙时机会更多。 
一天,我们在袁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西岭梁地里扯豌豆。 
扯豌豆技术含量不高。队长把我们分成三个组,一个农民带俩个学生,边讲解边示范,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扯"起豌豆来。 

同学们热情很高,虽饿着肚子,累得腰酸背痛,手上、胳膊上沾满了豌豆浸液和叶锈,有时因用力太大,就会摔个屁股蹲或仰面朝天,头发、裤子、衣服上全是土和豌豆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汗水像雨点一样落下,衣服裤子上渗出了白碱,泥土和汗水混在一起,手在脸上一摸就是大花脸。但我们个个笑逐颜开,十分高兴。 
这时,不知谁朗诵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大家边扯豌豆,边跟着大声朗诵起来。 
真是人多力量大!约一个多钟头,半面坡地的豌豆就扯的剩下少一半了。 
队长问:“孩子们,累不累?” 
“不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饿不饿?” 
“饿,饿!” 
“我都饿的前胸贴后背,快饿死了!” 
…… 
顽皮的男孩子们嚷嚷着。 
“好了,马上就有好吃的!”队长笑着,让大家就地休息。最开心的“豌豆宴”就要开始了。 
几位伯伯平整好三处地面,每组一处,抱来扯下的豌豆秧,找干草点燃,豆蔓哔哔叭叭直响,滾滾浓烟徐徐升腾。伯伯们不停地移着豌豆秧,移过的地方烧烤熟的豌豆密密麻麻遍布地面。 
"孩子们,快拾豌豆吃吧!”伯伯们不停地翻着、招呼着,队长也示意我们吃。 
在一旁眼巴巴望着的男孩子们饿虎扑食样围拢过来,毫不客气地拣起豌豆捧在手里,左、右手相互倒换着,连灰都顾不上吹便”嘎嘣”、“嘎嘣”吃起来,还时不时向我们做着鬼脸。 
女同学肚子也"咕咕咕”抗议着,只是谁都不好意思先"下手”。在队长和伯伯们的一再督促下,我们也从灰里捡着吃起来。呀,酥脆清香,特别可口。没干的绿豌豆角烧熟后酥面酥面,味道比在锅里炒熟的香多了。 
大家毫无顾忌地捡着,吃着,说着,笑着……别提多开心了。 
“饿了给一口,胜过饱了给几斗。”在那缺吃少喝的饥荒年,有几粒熟豌豆填填饥肠辘辘的胃,是多么幸福和难忘的事啊! 
吃完豆子,大家互相看着,比划着,捧腹大笑:一个个都成“灶王爷”“灶王婆”了! 
我们去渠边洗过手脸,扯完了剩余的豌豆秧,带着劳累和欢笑各自回家了。 
每年豌豆成熟后,社员们起早贪黑在地里劳作:扯后的豌豆晒在地里,待干后捆成捆,担回大场摞起来。 
捆豌豆一般是下午(天气突变除外),放学后我便加入到抱豌豆秧的行列中。豌豆秧下藏着蚯蚓、青蛙、癞蛤蟆等各种小动物,有时还藏着蛇呢,冷不防抓到手里,吓得人魂飞魂散。 
有一次,在宋家梁抱豌豆,我竟把一条长菜绿蛇和豌豆秧一块抱起,蛇“刺溜”一下从豆秧里溜出,我吓得摔倒在地,半天缓不过神来。捆豌豆的绪银舅舅安慰我说:那不是毒蛇,它不伤人,不用怕,还给我“叫魂”,哄我起来。但我仍惊魂不定,站都站不稳。 
他给我讲:每次抱前用脚踢一踢,里面藏的各种小动物就跑了。这个方法还真管用呢,从那以后,我再没被吓到过。 
捆完豌豆后,大家排起队挨着把掉在地里的豌豆角捡拾干净,交到生产队里。 

打豌豆是妇女们的“专利”。夏天,天亮得早。外婆和妈妈五点多起床下地干活,九、十点钟回去,和妇女们把摞上的豌豆摊在场上,晒两个钟头后,梿枷就开始有节奏地响起。 
为了不和麦子“抢地盘”,她们常常一天连着打两三场,手上都起了厚茧。那么大的几摞豌豆,七、八天就打完了。 
每场豌豆打完后,撒落在大场边草丛里的豌豆,怎么也扫不干净。放学后路过时,我们总会去捡拾些装到口袋,和砂子一炒,当零食吃。那酥脆清香的味儿,远远胜过现在超市里买的"青豆”呢! 
下雨后,草丛里的豌豆泡胀了,长出嫩嫩的小芽儿,一会儿就能拾一碗。把芽豌豆炒熟,哄着饥饿的胃肠。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收割完豌豆和大麦,人们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 
豌豆虽是粗粮,但外婆和妈妈会用它做成各种美食,不断变换花样,以满足我们的味蕾。 
煮熟、蒸熟的豌豆角,又鲜又面,和着野菜汤就是一顿可口饭;大麦仁煮豌豆,有麦仁的鲜香和豌豆的干面,我们特别爱吃;把豌豆煮熟炒“咸豆”,喝着麦仁稀饭,就着浆水菜,鲜、咸、酸爽,绝对是美味佳肴。 
干豌豆在石磨上磨成两瓣,簸去皮,用豌豆瓣和大麦仁熬稀饭,甜甜面面很可口;豌豆瓣瓣蒸饭干面干面,就着泡菜,特别爽口;大麦和豌豆一起磨成粉,擀的面片虽豆味很浓,但加上炒的浆水菜便是一餐美食了。 
“刘家沟,邓家沟,一年到头吃的没米菜豆腐,想吃可口饭,北瓜掺豌豆。” 
早北瓜成熟了,吃干饭的机会多了起来。妈妈从坡上摘回北瓜,给我们做豌豆瓣瓣北瓜蒸饭,吃着或甜或咸清香可口的新鲜北瓜,和着干面干面的豌豆,别提有多香了。外婆或妈妈在北瓜絲里加上小麦豌豆面及调味品,给我们做北瓜夹夹,或用豆面粉做北瓜饼为我们改善伙食。 
有时候,她们将豌豆瓣泡一夜,次日在小磨上磨成浆过滤后,豌豆渣和上麦面,加上葱、花椒粉,黄豆面或芝麻面烙成饼,便能去除豆腥味,酥香可口,我们特别爱吃。 
滤过的淀粉搅成凉粉,那可是一绝,它和槟豆凉粉同称为凉粉之冠呢。 

豌豆救活了我们,它带给我们的是感动,美好,欢乐!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但小时候那满坡满梁铺天盖地的豌豆秧,繁密清香的豌豆角,那萦绕在舌尖的豌豆味,那参加劳动的苦与乐,还有队长心系群众,敢于担当的精神,却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以前,每年清明节回老家,我总会东看看,西望望,驻足欣赏那满山遍野碧绿的麦苗和豌豆蔓,观赏盛开的紫红色蝴蝶似的豌豆花,嗅着那醉人的花香,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于的美,心中一片宁静,祥和。一切烦闷、沮丧、忧愁都会拋到九霄云外。 
然而,近十几年来,家乡部分坡地已荒芜,长满了各种七高八低的杂草,小路也被杂草覆盖,找不到踪影,未免有些惋惜。 
我想,公路早已村村通了,在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总有一天,家乡的每一块土地定会变得桃红柳绿,瓜果遍地,五谷丰登,风景如画。 
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
—END—

本文作者】王芝娥,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居陕西洋县。

点读作者王芝娥最新文章:

·红苕一一那难忘的救命粮

·啊!那满坡满梁的红苕

·外婆的腊八粥与腊八节趣闻


点下边链接,欣赏读书村精彩微刊↓↓↓

好看·读书村精彩月报(2021-5)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