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在故乡快要消失之前回望一眼:月光下的故乡 | 梁红梅

读书村 2018-08-06

人生的智慧,生活的记述: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读书村原创·生活·梁红梅作品


月光下的故乡


·梁红梅


月色笼罩的秋夜,拉近了我和故乡的距离,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亦梦亦真 !

离乡数载,心里一直惦记着故乡的人、故乡的石板路、石拱桥、古朴沧桑的牌坊……无数次,想起那条街。

伴着月光走进故乡,也就走进了古风古韵之间。

故乡石桥,是一座历史痕迹厚重,幽雅宁静安详的古镇,建于东汉年间,距达州60公里,素称达州的“西大门。”有大小街道十一条,挑水河及数条小溪穿街而过,数座石拱桥衔接东西街道,故得名“石桥”。

然故乡闻名的却不是石拱桥,而是我家门口那一条红色的小街——列宁街。

列宁街全长695.3米,青色的石板铺就,柏木板墙,雕花门窗,吊脚木楼,白砖青瓦。四座清代仿木结构石牌坊分别为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建造,由东向西一字排开,走在小街上 ,宛如走进了一个远古的传说。

到达故乡后,通常我都会选择沿挑水河尽头的石拱桥回家。

弯弯的石拱桥依旧是梦中出现的模样,桥下河水潺潺,几位在桥下洗衣服的大姐,扬起手中的木槌,在月光下轻快地敲打衣物,玲珑的笑声打破古镇的安宁。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容颜。

过了石拱桥,一眼便看见为奉政大夫马春芳(祖籍江苏太湖)之妻许氏所建的贞洁牌坊。月光下,沧桑的牌坊寂寞的伫立在天地之间,抚摸古朴厚重的石面,低低喃语,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终于可以依偎在你的怀抱温暖漂泊的心。擦干泪,沿着记忆向前走,一步一个故事,一步一个回忆,串联在心上百感交集。

过了石拱桥,便是一家挨着一家灯火辉煌的茶馆,摸着桥牌,喝着茶的大爷,大娘们悠闲地享受属于他们的乐趣。倘在白天,还可以看见街坊老人挥墨的英姿。茶馆里欢声笑语,几个孩童在街边昏暗的灯光下欢快地踢着毽子,没有人顾得上看我一眼,只有那刻着“列宁主义街”石牌坊默默的打量着我。



这座牌坊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仲夏,为马洲之妻郭氏所建。1933年,红四方面军从巴中、平昌挥师南下屯兵石桥,在当地广泛开展建政扩红活动,并在四座牌坊和石壁上刻下革命标语。并将鲁家坪街道改名为列宁街,在牌坊的横额正中雕刻着“列宁主义街”几个大字。标志着这座千年古镇,将与封建礼教、红色革命的历史痕迹共存,不经意间,为故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神奇的传说。虽时代巨变,故乡人依然保持着从前的古朴和纯粹。

这条街上,还建有一家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当年红军用过的碗具,穿过的草鞋,吹过的口哨,他们在故乡留下的印记,经过战火和岁月的洗礼,仍保存完好,这些印记,是他们革命的誓言,也是他们精神的财富。小镇的老人没念过多少书,他们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时常把孩子领到古牌坊前,领到纪念屋让他们自个儿去体会当时红军生活的艰辛和不惧困难、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座牌坊中,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家门口的那座牌坊。

家门口的牌坊是族人奉旨为我曾祖母李氏而修建。据说曾祖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16岁那年嫁给我曾祖父,相夫教子。不料,曾祖父自幼身体羸弱,在她24岁那年不幸离开人世,留下一双年幼儿女。此后曾祖母一生未嫁,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把孩子养大,考中举人,荣耀四方,功德昭彰。

曾祖母百年去后,族人念起她的忠贞,逐级上报,皇帝龙颜大悦:“此等女子忠、贞、孝、节,赏牌坊一道。”并命书法家廖伦亲赐墨宝“节”、“孝”二字。曾祖母一生凄凉,可为她修的牌坊却气势非凡。青色的巨石端端正正拔地而起,三层斗拱,层层飞檐翘角,每层都刻着花卉、动物、棋琴书剑等图案。时至今日,牌坊上刻下的图案经过战火和岁月的洗礼,仍清晰可见。

月光下的石牌坊,有着处子般的纯情和宁静,熟悉和陌生的路人穿着手工的布鞋,慢慢行走在夜色中,品味岁月的沧桑。

漫步在老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我还是四十年前父亲怀抱中那个小小的可人儿,吸吮着小指,在槐花的清香中,在父亲低声的哼唱中安然享受尘世的美好。

月光下,光滑的青石板温情的对我微笑。索性脱掉鞋袜,感触青石板的清凉,此时此刻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和小伙伴在牌坊下跳房、踢毽子的幸福时光,银铃般的笑声穿透厚重的石壁,传入地下,打破曾祖母青灯古佛般的心境。夜深了,月光轻柔的亲吻大地,母亲的声音从吊脚楼维维传来:“梅梅,梅梅,回家了。”

月光下,抚摸着一排排古老斑驳的木门,吊脚楼上虚掩的窗户是谁在偷偷窥视小女儿家的心思?青色的土瓦下,穿青色长衫,蓝色大脚马裤的有些眼熟的大爷吸着旱烟默默望着月光下的牌坊怔怔出神,清辉的月光洒在古朴隽秀的牌坊上,发出阵阵的叹息声,犹如当年曾祖母在长夜撒铜钱的哀婉声声。

时光改变了所有,大姑母家香气扑鼻的糍粑店随姑母的离去而消失,只剩下锈迹斑斑的铜锁哀戚的守望。不敢上前告诉铜锁,姑母已长眠在他乡的土地上,不会再回来,你可不必等待!

沿着儿时的足迹在夜色中思量,叮叮当当的声音让心房忍不住一阵颤抖。循声寻去,在光亮栖息处,有一户打铁人家。远远望去,一个赤膊的男人正挥动着铁锤在火光下一下接一下的敲打,那帮着拉风箱,梳着长辫的女人好像是儿时伙伴秀儿,唯恐是身在梦中,不敢走向前去看看秀儿,问一句“你还好吗?”,月光下,拉风箱的秀儿和她的男人在闪烁的火星中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卷。



停驻在最后一座牌坊前,“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沿着狭窄的小巷、顺着青石板路面、穿过古老的吊脚楼一路响来。 “来了,火龙来了!”拉着妈妈的手,紧张地随着人们欢呼声,伸长脖子张望。赤裸上身的叔伯们手舞九节火龙,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小镇上的男女老少,挨家挨户倾巢出动,端着石头花钵,守候在家门口,等火龙飞来,他们立即挥动双手,追逐着火龙将自制的“烟花” 当空抛洒、燃放。 一时间,金光四溅,火龙在绚烂的火花中翻腾。每年正月每个夜,我总是缠扰着母亲沿街追随火龙队伍的身影,时不时发出一声欢快的叹息声。尘封的往事,宛如一坛陈年的女儿红在岁月中酝酿,悄悄在月光下将我灌醉,而我是多么不愿醒来!

月光下的故乡,街街角角都让我心生温柔。那斑驳的街房,木质的柜台,雕花的吊楼,阴暗的巷道,幽深的庭院,潮湿的天井,弯弯的拱桥,牌坊飞檐上挂着遗的风筝……处处散发着岁月的霉味,陈年的气息,既让人迷恋和追思,往往无端的,又叫我叹息和感伤。

斑驳、沧桑、静谧,是故乡如今的颜色,喜欢的不是它的衰败,而是那期间我以及我的亲人在那片土地真实的存在过。

想或者不想,故乡都随过往沉甸在那里,那些久远的故事,抵挡住了今夜寂寞来侵。对故乡的记忆越深,回味越多,思念就越发浓郁,苦恋故乡的一切,不为什么,只为那,走远的曾经。

月光的故乡,古朴、沧桑、寂静、安详,流淌更多的却是温暖!




梁红梅,陕西镇巴人,发表有散文作品等,多篇曾转载于《散文选刊》等。


请分享给朋友们,让好文字滋润更多的人!

点左下“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喜欢本文的请点赞哦


未经作者及平台主持人许可,任何媒体不得盗用!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