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悦: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问题与科学体系

社区学委会 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
2024-09-04

导读

2021年9月28日——29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会议十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住房与社区治理”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聚焦“生活圈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作题为“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问题和科学体系”的精彩报告。


范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我的报告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存量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阶段性

2、 我国存量住宅的“旧改”模式

3、 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问题与方法

4、 面向住宅建筑品质复杂性的科学研究


01.

存量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阶段性


存量住区建筑的品质提升有一个前提。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战后开始的城市住宅建筑大约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大量建造阶段,大约是从1945年到1973年,另一个是从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结束的阶段。这个背景也奠定了所谓现在西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基础;另一个阶段是上世纪的80年代,大量建造阶段结束之后,开始所谓的多样化。这种从量到质转变的时代,逐渐进入到存量再生阶段。这个时代跟我们现在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相吻合。


我较早的介入到了这两个领域。在1997年,距今24年,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欧洲的考察,考察任务有两个,我承担的任务是住宅建筑工业化方式的国际比较。北欧、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比如丹麦、北欧,用装配式工业化建造起来的产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另外的任务是发达国家对于已经余剩下的老旧住宅再生利用的问题,这是当时这些国家更严峻的问题。这两条线基本伴随了我个人的研究生涯,至今这两部分内容在我们研究室还同时在进行。


发展阶段辅助性的这两个图表,图1显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投资的比率,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仍然是大批量建设阶段,其最高点大约是1973年。从那之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追求不仅是速度和数量,而是转向质量和灵活性。再往后产生了对环境方面的要求,进入到了信息社会,它对维护、再生,高技术产生了很大的需求。


⬆ 图1


图2是发达国家新建和再生的比较。图中白色部分是再生改造的,黑色部分是新建的,可以看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末就没有多少新建的,改造的要多于新建。

⬆ 图2


各国发展历程中,瑞典——北欧的一个典型国家,他们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有一个“百万住宅”的建造计划,是非常有名的工业化建造计划。这些住宅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已经非常老旧了,后来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更新。更新的内容不简单是建筑本体,还有一些户外环境改造、设备更新、节能改造等方面的内容


日本是著名的多摩新城的住区再生案例,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更新改造,有很多抗震加固、保温隔热,以及增建的改造需求。住宅多余出来的地方改造成老年服务中心,户外环境改善等等。


前两年日本的某住区改造获得了优良设计(Good Design)大奖。这类旧社区改造,从老旧的样子变成生机盎然的情况,里面有很多新的内容,培训等新的内涵,新的内涵总体形成这样一个作品,获得了大奖,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


新加坡对组屋的建造与再生是成体系的,更新类型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程序,邻里环境更新,流程和经费负担的方式,体系做法等非常细致和成熟(图3)。


⬆ 图3


我国跟发达国家的环境再生模式不同(图4),是从立面修复,美化环境等逐渐在往上走,功能性提升、综合提升、一直到最上面的多元化提升。


⬆ 图4


02.

我国存量住宅的“旧改”模式


我们国家存量住宅的旧改情况,我判断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庞大数量的新建住宅与大量低标准老旧住宅并存。数据显示我们的存量住宅非常大,就北方而言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宅占比达到一半。虽然我们有大量的改造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新建、拆建模式和意识是很强的。所以我们现在跟发达国家不太一样的是,我们的老旧住宅改造和新建住宅是并行发展的。


第二个特点是各地政府以主导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推动老旧住宅改造。改造模式是比较粗放的,普遍缺少充分的基础数据支撑,决策过程与标准缺乏科学性。图5、图6是我国各地做的一些改造,各地有自己的名称,有很多方式。这些年随着老旧住宅改造的深化,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很多跟我们规划师建筑师的参与有很大关系。


⬆ 图5


  • 北京:抗震加固;综合整治;节能75%改造试点;加面积;加电梯;适老化改造;

  • 天津:市容提升;节能改造;功能提升;远年住宅改造;

  • 哈尔滨:装饰改造;严寒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 图6


  • 上海:早期的平改造;加电梯;6+1加层改造;基础设施改造(苏州河景观改造)社区规划师;适老化改造;

  • 广州:三旧改造;微更新;

  • 深圳:老旧住宅改造为青年公寓、保障房,探索市场化。


第三个特点是国家建筑改造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立项,研究体系和成果偏向于实用性和技术性。对于建筑老化的成因和机理研究不太够,难度比较大。


第四个特点是老旧小区住宅再生涉及多学科专业领域,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需要良好的科学研究支撑和整体性的设计。我下面谈到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承担一个国家基金的重点项目课题,课题是由深圳大学牵头的,跟大连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了为期5年的研究,研究目标是构建系统的建筑学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针对住区不同的区位环境、类型,以及不同的对象、部位产生的品质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多。随着品质的提升,低碳化问题也应运而生,如何确立他们的关系,这是研究的目标。


03.

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问题与方法

住区建筑是指以住区中的建筑为主,连带一部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宏观上,老旧住宅改造涉及住区、组团和住栋等多个空间维度。不同气候带和地域性标准(配置)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不能忽视不同发展和经济条件,以及文化和使用人群的生活习俗等因素。微观上,住宅经历功能退化、劣化等变化过程,需要研究和摸清其病症、病理和成因,以便科学地诊断评估。


首先建立一个品质提升层级模型(图7),进行分区分层,开展研究。


⬆ 图7


  • 针对老旧小区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小区整体、居住组团、住栋单体和户型等多个维度的特点,提出“住区建筑”概念;

  • 围护体系,平面布局,辅助构件以及户外环境;

  • 品质提升包含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等属性。


列举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1、建筑学的角度,运用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的住区建筑的层级化分析我认为是非常有用的。


2、设计标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住宅节能设计、住宅设计规范等标准都不一样,因此对应这些年代的老旧住宅得改造要有当时的准确的设计参数作为对照。


3、病理现象和诊断评估比较重要。它的病理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症状是什么样的要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关联性分析。通过关联性分析整理出一种信息库,供分析诊断、专家会诊之用。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信息库,机理研究、热环境,碳排放等都是基础研究信息库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科学分析住宅病理现象,研究病理属性的关系,以及多专业学科有经验的专家会诊评议,甄别病理成因并提出合理的修复对策。


4、建筑本体围护体系能耗的量化模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选择保温模式,保温之后能不能达到节温效果等,提前模拟量化对设计决策很重要。如何定量分析户外空间要素和舒适度,也要进行扫描和量化。可以通过模拟验算得到很直观的结论。


最后是典型住栋平面空间拓展改造设计研究,因为老旧住宅墙体为砖混,如果要进行改变需要一些技术。


04.

面向住宅建筑品质复杂性的科学研究


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可视化模拟集成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可视化模拟集成平台,其中包括数据库构建,问题分析,目标生成,策略比选,效果演示等,从而进行全过程分析演示和推广科研成果。


总之,在住区建筑、存量建筑方面的研究,这10年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都是面向建成环境进行设计和开展工作坊教学,也是延续存量建筑的提升和有效利用来开展的。


最后是将一些心得,形成一些书籍(图8),也翻译了一些跟住区环境再生有关的著作,供各位同仁参考。


⬆ 图8


感谢课题的支持,感谢各位同仁,欢迎多方交流,互相学习,让这个事业更好的拓展下去。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


* 本文内容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稿件已经本人审阅


往期精选


2021年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线上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何艳玲:城市住房政治——性质与意义

袁昕:生活圈规划中的无形之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住房与社区治理”圆满召开

“北京老城住区空间更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