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落魄牧师”到“势利的高尚者”走近法国亨利四世中学

2015-06-24 万升洋 Future出国

也许是少了创立者克洛维一世的庇护,其亲手建立的本笃会修道院,居然成了诺曼底人的天堂,倘若克洛维在世,这帮掠夺者是绝不敢如此放肆的。历经数次洗劫之后的修道院变得破败不堪,一切都要继续维持,而面对家徒四壁的现实,无奈的牧师们只好尽自己最大能力将其改建成仅供居住的场所,修道院似乎也逐渐随着法兰克王国曾经的辉煌而逐渐黯淡。

虽然修道院风光不再,但一度仍然是巴黎市民仰慕的建筑,法国大革命的号角真正使得修道院走到了历史终点,牧师和教徒都被赶走,不知所终的他们像极了当时彷徨无措的法国的未来命运。“修道院之难”不完全是“灰色事件”,其拥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幸运的躲开了这次教产分割,被革命者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座图书馆乃是当年亨利十三御赐给红衣主教的,并被发展成法国圣公会重要聚会地点,按道理说也应该被分割,虽然不知道革命者们保留图书馆的原因,但这至少是一件好事,“幸运儿”图书馆连同珍藏于此的数千份宗教手稿文献在1791年变成了先贤祠中央学院,其间它还被赋予过“拿破仑”、“高乃依”的名称,直到最终定名“亨利四世中学”。

历史的天空

位于拉丁区,紧靠先贤祠的亨利四世中学的历史积淀,在全法国中学当中绝对算是最深厚的,当你刚刚踏上这所学校的领地,如果你留意地面或者墙上,都会发现镌刻着中学历史和巴黎甚至法国历史的铭牌,每一个铭牌都用法文向来往的访客讲述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而每天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亨利四世中学的学生,自然也深受历史教育的熏陶,其实整个巴黎弥漫的历史人文气息就已经足以让这里的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潜质,因此亨利四世中学的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时候似乎都没有教科书的概念,因为在他们面前古建筑散发出的历史就已经很立体鲜活了。

即便如此,亨利四世中学的学生们依然没有停止对历史的追寻,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去卢浮宫,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法国历史博物馆,学生们每次去都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和认识,他们甚至比身边浮光掠影的游客还认真,老师会在前面讲解,学生都在用笔和本记录,偌大的卢浮宫已经成为他们的教室。更为可贵的是,老师的讲解和师生的交流过程丝毫不会影响他人参观,学校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说话声音大小都有着严格规定,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于卢浮宫环境和人声之间的关系评估基础上,因此学校规定的声音既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至于干扰其他游客的参观。

参观之后就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讲授和自己的观察写出对于某一方面历史的认识,而单凭参观得来的认识是远远无法支撑学生作业的,此时,那座古老的修道院图书馆就成为学生们的“宝藏”当中珍贵的历史文献无疑是他们的灵感来源,亨利四世中学连同附近的先贤祠组成的这片“历史的天空”始终散发着光彩。

高尚的“势利眼”

法国人的择校现实有点类似中国,也存在学区的概念。地处巴黎教育最繁华地区的亨利四世自然是每年学生们的香饽饽,很多家长想法设法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挤进这所学校,因为在法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名校就是一切,尤其对于中学更是如此,因为名校意味着考一个好大学,名校意味着将来职场的“高大上”的人脉圈,名校意味着家族荣光的延续,上名校似乎已经不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虽然法国人对于名校的追求偏于狂热,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为了就读亨利四世中学,每年开学季,拉丁区的房价和房租都会来一次疯狂涨价的戏码,在这里曾经流传着“十平米挤十口人,就为孩子能上亨利四世”的传说。根据亨利四世中学最新的生源统计,成功就读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政府官员和大企业主家庭,占70%,而工薪阶层家庭孩子要想进入这所学校堪比登天,一边是被亨利四世催红的房地产和租房生意,一边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法国家长,尽管在外人眼里这样的反差和对比略带心酸和无奈,但是法国人却乐在其中,或许也是苦中作乐,而对于那些本就出生在上层家庭的孩子就完全体会不到这其中的滋味,因为他们只需要按照家长铺就的大道一直走,就可以看到亨利四世的大门,在这里笔者不想过多谈及关于法国社会等级的历史和深层原因,更多的是对于法国家庭追求优质教育和对孩子未来担忧的感慨。

每年发布的法国中学排名当中,亨利四世并不是头把交椅,但稳居前三的它的光芒要远远盖过前两所学校,无论前两所学校如何更迭。一位法国教育学者的一番话也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亨利四世中学倾向于社会主流期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