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律包容的“哥特王国”-美国圣保罗中学的魅力

2015-06-24 万升洋 Future出国

美利坚从来不缺乏拥有山水画般梦幻景色的中学,如霍奇基斯玛丽中学之流,但他们的校园更多的是粗犷美,也许和美国民族开拓性的精神和历史有关,可这其中也有例外,它甚至看起来更像欧洲贵族庄园,“校园就像一座猎场”,无论是到访的客人还是来这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感受惊人的一致,要不是校园中那一座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他们还真准备借一把猎枪,好好过一把“欧洲田园生活”瘾。

这个位于新罕布什维尔州,叫做圣保罗的中学很容易让人和世界其他学校混淆,因为英国、澳洲和中国香港都有同名学校。绿树掩映之下的圣保罗更显神秘,在树丛间若隐若现的建筑,被清澈湖水映衬得更加迷人。圣保罗的湖就像百变女郎,春夏之交它可能是师生嬉戏和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深冬它则变成一副冷峻的面庞:冻成镜子般光亮的湖面则是最好的天然冰球场,据说圣保罗中学是全美冰球运动的发源地,我想这座多变的湖功不可没。

将自律做到极致

在圣保罗中学是必须要相信地缘政治的,因为该校“自律、自由、独立”的校风完全是受其校园格局的影响,宽广的校园显然消除了学生们的束缚感,但同时就对学生自律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新生都会先赞扬一番学校的作息制度,因为圣保罗宿舍晚上没有熄灯规定,以至于很多习惯了按时熄灯的中国学生起初都有点不适应,我想圣保罗的这一做法就是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之上的,学校不熄灯并不代表学生可以恣意妄为,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去做有益于提升自己的学习之外的事情,因此该校的自习制度在全美也是较为发达的,学校最火的地方有两处,除了前文提到的湖边,就是自习室。

这所学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习室,因为学校很多地方都被开辟成自习室,自习的概念在新生教育当中就已经被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如果你有机会参观圣保罗的教室你会发现,学生会以各种自认为舒服的姿势做作业,老师的职责就是来回穿梭在教室里,随时等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和美国其他寄宿中学不同的是,无线网络和手机在圣保罗的上课时间可以“大行其道”,可学生们似乎并没有以此为资本而放纵自己,这就是那个无形的叫做“自律”的纽带,随时矫正学生们的行为,以避免学生跑出正常轨道,也许自律的背后是信仰的支持,有着宗教背景的圣保罗中学每周的教堂礼拜堪称学校大事,在最近的一次礼拜上,一位演讲嘉宾就讲述了他在海外战场,敌人枪口下死里逃生的经历,残酷的现实和生动的描述深深击打着在场学生们的心脏,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人生和活着的珍贵价值。

如今看起来自由无比的学校,也曾经经历过短暂的“学生黑暗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受嬉皮士运动的影响,该校学生向校方提出抗议,他们认为学校的制度过于严苛,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迫于学生的压力校方只好在餐饮制度、上课制度以及教堂礼拜制度方面做出了调整。自此,圣保罗才真正脱胎换骨,成为现在的样子,其中一个校友做了精辟的总结:圣保罗奉行有责任的自由。

大社区,大公民

圣保罗中学由于面积和格局的原因,实际上已经和周围的镇子连成一片,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在课外时光你根本无法分清谁是圣保罗的学生,谁是小镇居民,因为这里的师生除了各自的固有身份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居民。这里已经完全成为新罕布什尔的一个大社区,再加上周围山水风光,俨然就是一座“乌托邦”或者“桃花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居民并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然多了一层居民的身份,学校就会给每一位师生强调公民责任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上面提到的那位校友如此总结“圣保罗式的自由”了,一位该校毕业生的经历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位如今的圣保罗教师,在当年毕业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在这里工作,可是最后他居然一干就是十年,并且还在这个大社区结婚生子,那种社区居民之间互帮互助形成为友谊是最让他感动的,这也是他选择扎根圣保罗最重要的原因,圣保罗始终秉持的“让学生服务于人”的理念也促使学校给包括小镇在内的大社区做出了很多服务承诺,并且这些承诺正在一一兑现,学校的存在也为周围小镇带来了更加多元丰富的生活,更令人称道的是学校负责人出于对社区承载力的考量,表示不再扩招学生,因为他认为现在师生数量对于大社区来说在合适不过,超量只会给社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去概括圣保罗中学的真正魅力,也许用“磁铁”更为接近,因为不止一个校友坦陈虽然自己毕业多年,但校园的景色和上课的情形总是出现在梦里,时刻牵引着他们,也许他们从未离开过圣保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