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板面孔下的“自由身” 亲历英国高等教育

2015-08-03 董鑫 Future出国

英国的高等教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教育制度闻名于世,仅2012/2013学年度,英国作为中国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国,共接收第一次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达5.6万多人,与往年相比,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笔者亲身经历了国内的本科教育和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概括了英国教育及文化给我留下的几点深刻印象。


课程多样,治学严谨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授课制和研究制两大类。授课制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因为学制较短,所以课程密度非常大,而授课形式也非常丰富。教授在面对面授课时深入浅出,多是点到为止,而知识的掌握和延伸主要依靠学生课后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小组讨论和作业以及由助教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等渠道。阅读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英国留学生的重要挑战之一,因为课前课后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文献任务量巨大,尤其对于作为英语是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尽快克服语言关的同时,需要领会西方学者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便快速梳理并理解自己需要的知识脉络。

如果说教授面对面授课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以外,对我来说关于专业知识的最大收获则来自于课后的小组讨论和作业。在每学期至少三到四个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集体作业的要求下,我会和随机分配的五六位同学每星期定时见面,共同讨论选题、查阅资料以及做相关的数据调查甚至演讲,周末图书馆的Study Room是我们经常光顾的乐园。由于我所就读的莱斯特大学图书馆禁止携带除瓶装水以外的液体进入,“咖啡控”的我们会偷偷在图书馆对面的星巴克买好咖啡,然后半打半打地“秘密运送”到图书馆楼上。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充分领略了西方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他们不盲目迷信任何所谓“大师”的观点,而是就所有自己有异议的观点进行充分讨论,辩论气氛热烈而浓厚。虽然讨论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当完成小组作业展示成果时却又默契感十足。小组作业在每门课的总成绩中所占比重非常大,我所学的传播学专业的每项小组作业,几乎都包含问卷调查的访视,从设计问卷调查到公共场所发放问卷的环节都由组员共同完成。让我佩服的是,西方学生在如何走进商家的大门以及如何敲开被调查者的“心门”方面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要知道,英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经常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作业和考试。

每一节专业课的讲授,可以说都是浓缩的精华,听课者如果课前不做好大量的准备和预习工作,很难把课堂知识深入消化。作为专业课的继续拓展延伸,课后由本学院博士生和助教组织的各类研讨会无疑是有益的补充。研讨会的形式灵活轻松,研究生们在组会上共同阅读必读文献,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对于同一主题、同一篇章段落的不同角度理解常常给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期末的考试月是我们最繁忙也最“黑暗”的时光,英国的大学生们和世界上所有大学生一样,披星戴月,焦头烂额。更有甚者直接把家搬到了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枕头、靠垫、洗漱用品一应俱全,每个人都显示出“不疯魔不成活”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考试常常被安排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大教堂,据说这样的安排不但可以解决学校内考场空间不够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考试有严肃、虔诚的态度,防止作弊。

然而,即使度过了考试月这般苦行僧的生活,英国大学的考试通过率依然不高。在谢菲尔德的某所大学公布的2014年计算机研究生考试和学位授予的名单统计中,参加第一学期课程学习的学生有59人,有单门或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有23人,占39%。通常情况下,学校会给予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在参加学位评定的72人当中(可能有几位是上一年留下来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有48人,其中一等学位只颁给6个人。没有获得学位的有16人,占参加评定总学生数的33%。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挂科率则小得多。

除了考试以外,如何顺利毕业是英国大学生的另一件大事,甚至是头等大事,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毕业季里除了找工作之外的第一要务。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首先确定论文方向,上报给所在学院。学院统筹所有学生的计划论文方向和教授的专业领域,为学生分配导师。之后通常要经过长达近两个月和导师的探讨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我所在的学院里的教师资源比较丰富,每个小组有正副两位导师,他们要负责十几篇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审阅。论文初期,导师们会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科学论文方法写作的研讨会,我们共同查阅文献,定期向导师汇报,待到文献积累、文献总结工作完成之后就开始实际研究阶段,组员之间合作通过面向全社会的问卷调查、分组采访、个人采访等,获取大量原始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近百页图表。通过和导师讨论,选取有代表性的图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论文的初稿最终形成。

高度自治,文化多元

虽然英国高等教育看起来略显“古板”,但自中世纪开始,英国大学就逐渐形成了自立、自治、自足的传统。英国的大学虽然大部分是公立的,且红砖联盟、罗素联盟和以城市命名的地区性大学都需要女王批准,但是却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一项国际研究显示,英格兰的大学的自由程度是全欧洲最高的。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发表的报告对欧洲各国大学的自治程度进行国际研究。报告显著突出了英格兰大学享有的高度学术自由、财务独立性和招生程序自主化。报告评估了26个欧洲国家的大学在校务管理、财务、人事聘雇、学术事务四个领域的自由程度。每个国家的大学在这四个分类中分别有不同的得分,而英格兰的大学是唯一在每个项目中评分都占前三名的大学。

英国学校的内部组织一般由学校、学院和系三级构成。学校的校务委员会有权自行任命大学校长、副校长和理事会,完全自主招生,可以自己制定员工薪资,管理大学财务,开办新课程、新专业和新学院,取消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课程或专业,甚至取消整个学院。

高度的自治还体现在社团负责人和学生联合会的选举上。我所在的学校,每年秋天新生入学社团纳新之后,就迎来了如火如荼的学生会选举。候选者们用尽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执政”主张,摆展台、分赠品、发传单,Facebook、Wechat上的拉票更是铺天盖地。每一位在校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学生信息系统为学生组织的每个职位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选举结果完全按照候选人所获得的票数排列,任何人和组织不得干涉。随着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大家又很心齐地把票投给自己的同胞,所以近年来任职学生组织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学校里充满了各种种族、各种肤色的留学生,学校兼容并包着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印度的排灯节、北美的加勒比狂欢节、中国的春节,在这里都能和睦而平等地共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