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克女博士养成记:孤独失败常伴左右 专访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马思颖

2015-10-21 寇莱昂 Future出国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喜欢给某类人群贴标签的现象,比如一提到90后, 就说是“非主流”;一提到女博士, 就是“第三类人”。其实,任何社会群体都会有一些个案,但这并不能代表普遍情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博士是非常美丽动人、阳光自信的。今年我们的毕业季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女博士的身影,让我们撕掉那些张贴在她们身上的标签,还原一个女博士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


人物介绍马思颖,英文名Lily,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她看上去瘦弱文静,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2009年从香港大学本科毕业后,成功被美国杜克大学工程学院全奖录取,开始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DNA芯片合成技术的创始人。2011年,两人共同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被全球业界顶尖学术期刊多次报道。历经五年不懈努力,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于今年年初在杜克大学博士顺利毕业。她对《出国》杂志记者坦言,美国读博这五年让她懂得了海外独自求学与生活的艰辛,也造就了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独立自信的自己。

F=《出国》杂志 L=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马思颖(Lily)

F近期时逢毕业季,您成功完成毕业答辩并获得杜克大学博士学位有何感受?

L:恐怕很多博士生都会感同身受,毕业答辩结束的那一刻确实是百感交集。仿佛过去5年中所经历的压力,痛苦,煎熬,喜悦和期待都在这一瞬间沉淀下来。与其说感叹自己这期间所成就的一切,倒不如说,我更意外自己居然可以坚持下来并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整个博士的求学历程看似平凡单调,但这个过程对自身性格的塑造,对潜力极限的挖掘,对生理和心理的压力都远不亚于任何一个职场环境。我很庆幸自己人生中有过这样一段“奢侈”的经历,可以用几年时间来韬光养晦,沉淀浮华,不为名利,认真的做一件事,并从中重新认识自己。走出杜克的这一天,我希望自己已经或者正在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F:您研究生之前的教育都是在中国接受的,如今获得杜克大学博士,都有哪些经历让您感到压力和挑战?哪些事让您感到骄傲和满意?

L:我大学后三年中两年在港大是全英语教学,另外一年在美国大学做交换生。所以在语言,课程形式和日常生活上都没有问题。其实刚刚从国内来的同学在这边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应该也很快就可以适应。博士学位的困难还是在于研究项目本身和做研究的形式。博士的training不止于上课。几个学期的课程过后,便没有人告诉你今天学什么,明天做什么,后天讨论什么。一切要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假设,去验证,最终去阐述。过去几十年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定义,算法不管再多再详细,他们都只是这场战役的装备,如同军火和粮草,而最终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解释结果才是决定输赢的战略战术。这就需要你不仅对整个领域有非常透彻的认知,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千百次重复的实验。这不仅是对智力的挑战,更是对性格的修练。并不是说你要学会享受孤独,享受失败,但至少你要能容忍它们,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会常伴左右。

F:学习方面,在美国读博5年还有哪些收获?生活方面,在美国与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合作有何体会?

L:这五年来,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我学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独立。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地学习所需要的新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触类旁通的,在做研究时所练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也可以用来处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比如我和很多朋友在美国这几年都练就了很好的车技,精通了税法,增进了厨艺,甚至有人会修车、修空调。你会惊讶于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掌握多少技能,解决多少问题,克服多少困难。

当然博士生活也不是完全牺牲社交生活的,每天你都要和很多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和合作,如同职场。这也需要你在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和个人能力的基础上,练就良好的团队协作,语言沟通,以及说服他人的能力。我这五年来与美国人,欧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等各个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过。诚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实会给沟通带来一些障碍。但就我观察,这样的文化背景差异其实远小于个体的性格差异。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有各种性格的人,他们可能是直接或迂回的,可能是自大或谦逊的,可能是主导型或服从型的,甚至可能是有侵略性或缺乏主见的。而最终将所有人区分开来的是他们的需求和目的。所以对自身和对方建立良好的认知是一切交流合作的基础。其实如何与这个世界不同的个体建立有效的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恐怕需要用一生来修炼。


F: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您认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是否感到骄傲和更自信?如何评论杜克大学在昆山设立分校一事?

L:是的。中国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际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对华关系变化的认知。我07—08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在美国做交换生的时候,美国大部分人的世界观还局限于美国本土和少数欧洲发达地区,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了解都相对薄弱,对中国的认知更是比较初期。近几年来随着美国经济萧条,人民币升值以及大量民间资本涌入,美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这个概念都处在快速学习和适应阶段。这也包括对韩国等其他新移民国家。

杜克大学在昆山设立分校充分说明了校方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期待。负责昆山分校事物的一位杜克教授曾经和我感慨说,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之高让他和他的中国太太瞠目结舌。其实他们的惊讶是可以理解也是预料之中的,如同美国大部分地区,杜克所在的这个小城市,多少年来道路城市建设都是一样的。在我读书的5年间,物价的涨幅不到3%,人们的生活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所以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新来的留学生会有点不适应。

F:不少中国留学生虽身处美国多年,但对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生活圈。对此您怎么看?我们应如何了解西方文化?作为留学生应如何“入乡随俗”?

L:确实很多中国留学生甚至移民美国多年的人,对美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但就我个人看来,所谓真正的美国社会,美国的生活圈并不是一个客观凝固的存在,而是一个主观动态的认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崇尚的是自由和包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自由的意志和和主张,这种宣扬独立个体型的社会文化是有别于亚洲文化中趋从的意识形态的。所以对于美国而言,每个地方,每一天,社会的组成文化都在发生着变化。中国留学生和中国移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的生活习惯,信仰,价值观带入了这个社会。他们在建立自己的生活圈的同时,无形中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重塑了美国的文化。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的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圈,只需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就好。用开放公正的心态来接受新的事物。另外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社会的社会秩序以及法治进程在大大加速,大部分国人对于秩序和法制的概念仍然稍显淡薄。这一点在美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美国的执法非常严格。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驾驶违章在美国往往是很严重的罪行,罚款最低200美金起价,并常常伴有出席法庭的要求。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深远的,你的违章记录将是公开信息并在未来长达5-10年的时间里大大提升你的保险价格。学校对于互相借鉴作业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外国学生在这点上很容易吃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