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美国大学 从“25%淘汰率”到“开除八千留美学子”

2016-07-19 大卫 Future出国


自从中国学生成为留美第一主力军之后,在中国学生和美国大学之间的“恩怨情仇”就成为媒体竞相追逐和报道的对象,无论是每年为美国创造的上百亿收入,还是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不合群的表现,都给了我们重新审视曾经被“神化”的留学生们的机会。


在今年春夏之交,某机构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有近八千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大学淘汰,并且当中还列举了几个中国学生被开除的“重灾区”,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名校。其实关于中国学生辍学和开除的消息早已屡见不鲜,就在去年十一月,一则有关“常春藤大学中国学生25%辍学率”的说法热极一时,甚至还搅动了微博这“一池春水”,传言中的辍学比例是很可怕的,起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士也都在唏嘘感叹,后来常春藤盟校的招生部门虽然全力辟谣,并且声明追究散布谣言者的法律责任,但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也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美国大学承担道义责任

“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辍学率是25%”的说法一出,之所以会引起包括留美学生以及国内留学家庭的热议,不仅是因为如此高的淘汰率发生在美国这第一大留学生群体当中,更因为观点发布者强调了其出自于常春藤报告。起初在听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笔者也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自己的好友当中就有在常春藤盟校招生部门以及教学岗位工作的人,于是我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了他们,那段时间往来的电邮内容几乎都与此有关,在邮件中我的常春藤好友们无一例外对于这一说法表示震惊和不可思议,在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听到本校和其他学校有类似说法的同时,也向我确认了消息的可靠性,看到他们的反应,我心里松了一口气,立刻明白了这个数据是被夸大了。


当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之后,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次谣言风波固然让我们愤怒,愤怒于对事实的亵渎,但也未必是坏事,这引起了我们对于留美中国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尽管中国学生并没有假数据当中描述的那么差劲,但也并非出类拔萃,一方面是屡次见诸各大媒体的留学生学霸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中国学生因为学术不端或者无法适应国外大学而自动休学的负面报道,这也造成了很多意欲为自己孩子选择留学之路的家长们的困惑: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究竟是天赋异禀的天之骄子?还是碌碌无为的庸才?我的孩子是否也会被美国大学淘汰?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严进严出的美国大学是存在淘汰率的。为何看似自由的美国大学,依然会实行苛刻的选才机制呢?这不得不先从美国机构现状说起。美国对于机构的分类是很清晰的,一种是盈利性组织,另外一种是非盈利性组织,这样的划分方式既体现出美国包容的国家性格,也反映了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美国务实的一面。


众所周知,盈利性机构的主要追逐目标就是利润,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而非盈利性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责任,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道义责任,当然也不能否认一些跨国企业也会承担很多社会责任,但就侧重点来说,非赢利性机构被赋予的道德担当的色彩更浓。


美国虽然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分,但大部分是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很多大学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是学生缴纳的各类费用,另一方面是来自校友和基金会的捐款,要不为何会将捐款数额作为每年大学排名的指标之一呢?试想,如果美国大学都在强调盈利至上,又为何会着重学生内在精神的升华,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呢?提升个人潜能,引领人类价值观的转变,引领人类精神的进步是美国大学共同的使命,也是每位学生在申请之前学校给予他们的承诺。


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会很高,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定位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美国大学,为了筛选出更加符合学校气质和培养标准的学生,每个学校都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无论是文理学院常年高企的SAT分数要求,还是哈佛、耶鲁这般“嫌贫爱富”,强调优秀家族传统,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培养出的小部分精英去影响整个社会,甚至为这个世界带来或微小或巨大的改变。


笔者强调这些,其实也就间接否定了那个“25%”淘汰率之说,因为本身你能够被常春藤盟校录取,就说明你无论在思维、学术能力以及内在张力方面都是足够出色的,至少说明你具备精英的潜质。这并不是说那些没考上常春藤盟校的中国学生就不够优秀,而是藤校学生的适应能力也许更强一些。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也接触了不少美国大学的教授,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教过中国学生,当我把中国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是否会被淘汰”的疑问转述给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很惊讶的表情,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孩子的基础教育很强,所以不知道为何中国家长会产生这样的担忧,同时他们也让我告诉中国家长,美国大学的眼里是不容许有任何杂质存在的,至少如果他们遇到不合格的学生,都会果断淘汰,而不会勉强将他们留下来让他们顺利拿到学位证。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遇到过个别表现不好的中国学生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教授开除,而想尽办法跟教授套磁,有的甚至主动给教授送礼,最终都被教授们一一回绝了。美国是开放社会,但法理和规则在这个国家远胜于人情。至于怎样做才不会被美国大学淘汰,教授们给出了一个答案:认同你所在的大学,适应学校文化,完成自己的规定的学术课程。看起来很简单吧,但如果你真正来到美国大学才能体会实现这三大要素绝非易事。海量的文献,批判性思维充斥着的作业以及频繁的小组讨论仅仅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授对于学生筛选的苛刻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这就要求每一个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都要预先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心理定位,也就是说你在国内的时候就必须想清楚去美国想学到什么,怎样的留学才符合你的预期,怎样获得与录取你的学校建立一个理念认同,这些问题都是你去美国之前就必须回答的,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才是做到了初次认识一所美国大学。


误区不除 留学无解

美国大学虽然严格,但每年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得以顺利毕业,这说明被淘汰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其实在你决定了申请美国大学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风险规避的自主权已经被你握在手里了,只是有些人感觉不到而已,意识到的人会很聪明的通过某个申请环节进行规避。


诸如GPA、托福、SAT、GRE等学术和语言分数这些硬指标,申请者是无法逃避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诚实的努力让这些分数尽量提高,一个良好的学术成绩虽然不是录取的绝对指标,但至少会让你多一份申请优势。接下来的选校和选专业就是你规避风险的途径,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依然在排名上大做文章,即便自己并不具备或者勉强具备名校的录取条件,也要挤破头钻进去,有的学生确实也被录取了,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学习很吃力,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不自觉影响他,为了在其他同学面前保全自己的面子,个别中国学生往往会开始欺骗,例如作业抄袭,有的甚至花钱请别人代为完成,这些都是笔者在美国大学当老师的朋友转述的,尽管美国对于抄袭的界定很严格,但有些学生依然铤而走险。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承载了来自家庭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巨大压力,因为他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很优秀,但其实他并不适合这个学校或者专业。


曾经遇到过一个中国家长,这个家长亲自来到美国,并且跟我们抱怨说自己花了很多钱供孩子在美国读书,还给学校捐了很多钱,但是自己的孩子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沉迷游戏,这个中国家长很苦恼,我当时也给了她一些建议,但是我认为家长本身对孩子过高的期许也是导致孩子造假并被开除的一大诱因。目前看来,家长的思维是固定的,短期内很难改变,需要改变的其实还是学生本身。


如果学生不加以及时改变,很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美国大学淘汰率高低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学生对于美国大学制度的适应性的好坏,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家长的期望,中国家长大部分会将过高的个人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到了国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陌生的环境也会造成不适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节,也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无论是 “25%淘汰率”的争论,还是近期发布的“开除八千留美学生”的报告,相比起数据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数据背后凸显的家长对待孩子的留学态度,以及孩子自身留学态度的误区,如果盲目跟风,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揠苗助长”式的发展,那么这个孩子永远找不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留学也就成为漫无目的的消磨时光,损失的不仅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大好的青春年华。


很庆幸的是,目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多。每当他们跟我沟通留学想法的时候,我首先问他们的并不是你想要申请排名多少的学校,而是问他们的留学意愿,然后就是他们的语言成绩、GPA之类的常规问题,在沟通的时候我都会让家长参与,因为我从来不认为留学仅仅是孩子的事,一个完整的留学行为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决定的。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每次在跟学生沟通关于留学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填一张表格,这张表是根据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制作的,上面的问题也都是招生官面试申请者的时候问的,在学生填写这张表格的时候我并不会回避,反而会观察他们填表时的状态,如果这个学生很干脆的完成了表格,我会认为他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自我评估;如果他填表的时候显得很矛盾,那说明他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类学生如果不及时修正,很可能将来就会成为因为不适应美国大学而被淘汰的人。


我遇到过有的家长看到那些考上哈佛、耶鲁这类顶尖名校的孩子之后,他们会觉得那些孩子是足够优秀的,其实笔者认为这是最可怕的想法。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起点低,那就选择低起点的留学方式,其实美国灵活的转学制度兼顾了各种起点层次的留学生,到了美国如果还是想考一个更好的学校,他可以到第二学年结束,综合能力达到了顶级大学的要求的情况下,继续申请一个更好的大学,毕业文凭也会是这个大学的,这和一开始申请这所大学的方式没有区别,只是途径会有所差异。


打破陈旧定式思维

每个人都有一个定式思维,即学习东西都是由浅入深,在中国我们可能都觉得文科比理科容易,在美国理科比文科容易,因为理科都是数字和公式,文科方面如果你学美国历史,美国文化,需要很多人文方面交互的内容,就会觉得很难。


去美国留学很多同学选择理工科,一个原因可能是认为美国的理工科比文科容易,而且受语言影响比较小;还有一个考量就是未来就业。比如:学计算机的在美国相对容易找到工作,如果学法律就不好找工作,因为还涉及一个社会融入度的问题,无论是法学还是管理学,美国的文科专业都会存在就业难度。律师在美国是需要背景的,没有人脉和背景,在美国做律师会很困难;如果你学的是理科,你发明了一项专利,即使你没有大学毕业,也可以被美国社会接受。


在中国,一般学生选择专业之后,毕业了可能就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美国却不是这样。还是以最典型的法学和管理学为例,在美国,这两个方向是不设本科专业的,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在大学基础学习阶段,美国大学更希望学生涉猎广泛,比如研究生学的是绘画,但毕业之后从事的可能是律师工作,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专业,也许会在未来的工作上产生交集。中美对于大学专业的观念不同,如果美国大学推出一项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美国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参与这个项目,因为感兴趣,才有动力去做,做出成就感会鞭策学生精益求精。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美国绝大多数大学是不认可中国高中成绩的,如果去美国读书的学生过分看重中国高中成绩,会让自己受到很大的文化冲击,所以我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美国读高中,高中阶段是一个缓冲期,可以提前获得美国文化和教育体制的认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