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农场:给自由主义者做个“深呼吸” 走近加拿大雷克湖中学

2015-12-13 万升洋 Future出国


农场主萨姆·斯特里克兰天生就是一个慷慨的人,他和斯巴汉姆·希尔德雷克商讨创办学校的过程迅速而干脆,最初的校舍是斯特里克兰的家——那个被附近居民昵称为“格罗夫之家”的地方,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这所学校过于狭小,但事实上斯特里克兰的农场都是学校的用地,多达十万平方米的校舍面积在19世纪的北美简直可以算是“巨人”,这个面积也足以让很多学校“羡慕嫉妒恨”。


如此大的面积决定了学校不会为教室无法满足生源需求而发愁,相反校方会为生源过少、教室过多而整天愁眉不展,最初的十五个男孩远没有达到建校者的预期,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看似尴尬的开局,成就了日后雷克湖中学小班精英教学的优势。


庙大不遮风

一开始,校方遵循着“以创校者命名学校”的规则,给它起了一个颇为冗长的名字——斯巴汉姆·希尔德雷克男子预科学校,也许是因为某些人觉得这个名字对于口齿实在是一种折磨和煎熬,有人就提出了一个精炼而聪明的名字——格罗夫,而这正是场地提供者斯特里克兰住所的昵称。


在外人看来“财大气粗”的格罗夫学校理应会一帆风顺,在前期的确如此。1895年,作为学校教师的亚历山大·麦肯基牧师从希尔德雷克买下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权,因此他也就成为学校新的校长,个人宗教背景浓厚的他认为学校必须要拥有一座教堂,而足够宽大的校园面积为他的设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1924年在他的主持下,教堂在格罗夫学校拔地而起。在麦肯基牧师不辞辛苦的努力下,学校建立了独特的学术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将哲学与严谨的学术课程以及充实的运动、艺术以及户外教育相结合,随着新教室、新宿舍、新餐厅的建立和完善,格罗夫学校逐渐步入了正轨,看着自己亲手构建的教学结构初步成型,麦肯基牧师萌生了退意,因为已经担任了三十年校长的他实在是太累了,颐养天年,潜心研究宗教似乎才是他后半生最好的选择,最终他将校长的位子留给了儿子肯尼斯,颇有几分封建世袭意味的管理者的更替,却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异议,因为这是麦肯基的抉择,这就足以让持不同意见者哑口无言。


作为第三任校长的肯尼斯更加崇尚自由,寻求人生刺激感才是他心中的正道,至于管理学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兴趣,反而让他觉得枯燥乏味,在任期间他更多的是依仗父亲影响力产生的惯性而维持学校的运转,而二战的爆发让他找到了实现其人生理想的途径,1940年加入加拿大皇家空军的肯尼斯辞去了校长的职务,战争中安然无恙的他,却在1966年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生命,而就在1966年的新年,学校刚刚正式更名为雷克湖中学,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学校正在挥别旧时代,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都是后话。


由于肯尼斯平庸的管理,使得学校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债务加剧的现实让学校这座“大庙”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这“暴风骤雨”无情拍打学校的紧要关头,戈登·史密斯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他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巨额债务问题,还有校舍因年久失修而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他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化解这一系列的危机,避免因为债务而使得学校破产,于是他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校理事会的运作中,通过理事会募集到的资金让学校转危为安,甚至还有多余的资金,于是他又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修缮校舍、添置新的硬件设施中。为了纪念戈登拯救学校于水火的伟大功绩,学校将一座餐厅取其姓名的中间和末尾命名为Winder Smith。


春天的使者

北美很多学校之所以在日后飞黄腾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校友,发达的校友往往会通过自己的回馈,寄托对于母校的热爱,从而使得母校获得可观的捐赠或其他有益于学校的关照,雷克湖中学也不能免俗,只不过这次的校友背景不一般,他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次子——安德鲁王子,封号约克公爵。虽然他曾于1979年以交换生的身份仅仅在雷克湖中学待了一个学期,但是这段学习时光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和学校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学校重要庆典还是捐赠仪式,他都会主动参加,其实学校和英国皇室的渊源在60年代末就已发端和奠定:1969年“爱丁堡公爵”菲利普王子就造访过学校,并且在学校设立了金银铜三等奖励基金,在此激励下,很多从雷克湖中学走出的优秀学生在未来的事业中,都做出了一番成就,可以说以菲利普王子和安德鲁王子为代表的英国皇室贵族给雷克湖中学注入了新鲜的精英血液,在他们的巨大影响力的召唤下,学校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长期以男校面目示人的雷克湖中学没有将其“只收男生”的传统进行到底,打破它的人名叫大卫·哈登。为了顺应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大变革的风潮,在他的奔走下,学校终于实现了男女合校,当1989年第一位女生走进雷克湖中学,也就意味着“哈登新政”的开始,将旧教堂修缮一新,以及建立户外曲棍球场都是哈登革故鼎新之举,如今雷克湖中学曲棍球运动的兴盛,完全得益于当年的改革。


无论是“大农场”时代,还是“雷克湖”时代,崇尚自由始终是校方所遵循的,这里的校园足够大,足够容纳那些信仰自由的人们大口呼吸新鲜的“教育空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