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 在诺贝尔的注视下前行

2016-02-01 王燕洁 Future出国

——专访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国际事务主任Maria Masucci教授


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将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选定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奖机构。这所当时只有85岁的纯医学类大学注定了将在诺贝尔的光辉下成长为世界级的百年名校。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揭晓当天,笔者在卡洛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具有超现代感的Aula Medica礼堂见到了Maria Masucci教授。她说,这座建筑多少代表了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灵魂,即一种古老与现代并存的气息。



全医学类大学的诞生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建立于1810年,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放眼欧洲,如果以每10年为一个节点,那现在的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也只能算是一所正值青春期的大学。但在205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医学教育和研究采取一种科学的对待方法则是始终不变的坚持。


1808年至1809年,瑞典在芬兰战争中战败俄罗斯。战争导致瑞典三分之一的士兵在战地医院里病逝,这也成为了建立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直接缘由。惨重的伤亡使得瑞典国王Kung Karl十三世在战后宣布成立这所医学院,以达到国家培养未来所需的军队医生的目的。

今天,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摇身一变成为一所全医学领域(药房学除外)的学校,承担了全瑞典超过40%的医学学术研究工作。它在浩瀚的生理学和医学领域探索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的知识,并发展了在细胞、分子和结构生物学,癌症和血液病学,以及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优势离不开教学和研究之间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在教学方面,Masucci表示学校强调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尽早与病人接触;而在科研领域,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有超过50%的科研部门设立在当地医院中,其目的也是希望研究员和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够产生实践价值。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至今产生过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们的研究分散于氧化酶、视觉神经、神经末梢中体液性传递物质以及前列腺素这4个不同领域。从某一点上来说,这也反应了医学研究的繁复性,每个领域里的每个分支都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课题研究。


作为一所全医学领域大学,这也意味着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里从事着大量有关人体和生物医学的课题研究。但论其本质,Masucci认为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不断在医学领域努力探索新知识,只为解开3个“简单”的谜题:1)了解人的身体如何工作;2)了解人们健康时候的状态;3)当人们生病时,什么发生改变。


      她表示,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希望通过对这三方面的了解帮助人们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了解能够找到治疗疾病的新药物,找到生存的新方法,”她说。


Masucci说,与过去部分医学院将重点放在疾病人群的做法不同,如今的医学院对健康人群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


“使人健康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她说。“所以对于健康状态,我们想了解的与疾病状态一样多。”

 

与诺贝尔奖的不解之缘


正如上文提到,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不是一所古老的学校。事实上,就提供医学教育的时间而言,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也比不过它的两个兄长:1477年建校的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和1666年建校的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提供的医学教育比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提前了近两个世纪。


甚至是当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将它选定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奖机构时,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还没有资格对所有医学学科的学生进行考察。部分学生还要去乌普萨拉大学进行考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所当时只有85岁的医学院吸引到了诺贝尔的关注?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在建校之初就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就是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Masucci说。

可以说,两位建校先驱——Jöns Jacob BerzeliusAnders Retzius——在这一行动上做出了表率。前者从如今被归为生物化学领域的角度对动植物的组织和体液构成进行分析,后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组织的分子组成。


   这些科研方法放在今天或许是非常普遍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对于当时,这足以使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成为“非主流”医学院——其他瑞典的医学院还在对疾病与人类罪恶之间的关系进行无止境的讨论。


    “这使得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在同行之间显得不是那么主流,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吸引到诺贝尔注目的原因所在,” Masucci说。诺贝尔从科学家的角度最终选择了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并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需要由学校内的教职工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定。


这一使命对于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来说,首先注定是一种责任,评委会成员每年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调查,以给世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其次,Masucci也表示,诺贝尔奖的存在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动力,它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了瑞典这样一个小国,并为学校带来了更多互动的可能性,同时使其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

 


Tips: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数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颁发至今,共颁发106次,产生了210位奖项得主,其中:

l 38次由一人获得;

  • 32次由两人获得;

  • 36次由三人获得;

  • 5月21日和2月28日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最普遍的出日日期;两个日期各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该天出生;

  • 该奖项得主的平均年龄为58岁,最小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

  • 12位女性曾获得过该奖;

  • 有5位获奖人的家族中还有其他人曾获得过诺贝尔不同类别奖项,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化学、以及经济学;

 


继续寻求国际化发展


作为一所纯医学类大学,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许多医学领域都在多个大学排行榜中得到了很高的认可:在最新的泰晤士报世界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整体排名为全球第28,其在临床医学、临床前医学及健康Clinical, Preclinical & Health这一学科中的排名为全球第15;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分别在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与药理学这两个学科中排名第9和第6。


然而,作为主管学校的国际事务的主任,Masucci表示学校对自身的排名并不满意,并希望在未来做的更好。


她表示,瑞典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因此要保持自身在研究和医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就要将目光放的更远。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也因此更需要国际化的发展。


Masucci指出,从传统意义上,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瑞典公民的,而这样一个环境也在改变。有越来越多的移民会来到瑞典,同时,学校的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一位医学工作者。


因此,从内在变化来讲,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国际化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更多的英语教学项目,从而招收更加国际化的学生,并营造出更加全球化的课堂。


从外在变化看,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也正在寻求国际间、跨院校的合作,而中国就是学校寻求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市场,Masucci表示。她透露,学校正在中国香港建设一个重点研究再生医学和心脏病学的医疗基地,并希望以此为出发点,使更多的中国人和中国的学校能与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Tips:2011年起,瑞典政府规定所有高校要对非欧盟学生收取学费。这一政策使得许多瑞典大学的国际学生大幅度流失,国际学生人数直至近两年才有所回升。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能够对非欧盟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比例并不大,但Masucci表示,学校正在积极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奖学金协议,并探索提供助学金项目的可能。


“我们意识到,尽管科学的本质是国际化的,或者说是无国界的,我们仍然需要主动探索国际化的行动,”她说。“这将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招生,提升工作质量。同时,也为接近我们想研究的疾病和病人带来更多机会。”


何为短暂,何为久远,对于医学发展来说,205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我们无法推断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目前处于时间轴的哪一点——它或许刚迎来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间节点,也不知它将走向何方。但命中注定的是,它将在诺贝尔的注视下,书写下自己的永恒传奇。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诺贝尔奖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