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诚可贵 学习价更高 美国伯克希尔中学

2016-05-24 文/万升洋 Future出国
导读

马萨诸塞州不仅有政商巨子频出的哈佛,科技怪咖云集的麻省理工,更是美利坚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的见证。我们不去探寻当年“五月花”号的航迹,也不去追问“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细节,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到同样位于这片热土之上的泰康利山地。

这片绿树掩映的寂静山林,除了养老度假,更适合教育机构的生存,就在泰康利山南部的最高点——埃弗雷特山脚下,一片雪白的建筑煞是惹眼,中国古代唐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找到了西方变体,而埃弗雷特山就像一位绿巨人,时刻拥抱着这些建筑。




01

纠结的教育哲学

       虽然伯克希尔中学和凯特中学一样建在了山地,但是作为创校者的哈佛毕业生的Seaver Burton Buck的脑中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学校发展思路,尽管之前在创办于19世纪的哈克里中学工作过,但是那个时期他仅仅是作为教学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的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学校的选址。


       据他本人留下的记述来看,当时的Seaver Burton Buck奉行的是一种看起来很纠结的教育哲学,就是一方面要求学校保持传统的维多利亚式教育方式,当然这也是20世纪初欧美学校普遍奉行的教育理念,但同时他还要求学校偶尔也要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他甚至鼓励教师在某些方面颠覆这一传统理念。Seaver Burton Buck之所以会赋予学校如此纠结的教育哲学,和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创校元年的1907年,仍然属于新旧观念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效法英国还是独辟蹊径是所有近代中学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共同的选择。保持传统,有利于学校稳定发展,而突破创新则会让学校风险陡增,创新成功就可能名垂青史,而一旦失败,则会将学校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Seaver Burton Buck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无比纠结,但是也算是权宜之计。


       学校就这样在Seaver Burton Buck的领导下运行着,可是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所学校就像一叶扁舟,在“美利坚中学之海”中静静地飘荡着,这艘“小船”虽然没遇到过什么暗礁险滩,但是也没有被更多的人熟知,连Seaver Burton Buck在日后的自述中都承认从创校到美国卷入二战之前都是缺乏声望的,看来学校的确是需要一位敢想敢干、具备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校长了。




02

特殊使命

       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年老力衰,也许是不愿意看到亲手创办的学校在自己手上踟蹰不前,Seaver Burton Buck选择了退休,Albert接过了学校管理的“权杖”,对于当时Seaver Burton Buck对新校长是否有过什么深情嘱托,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是Albert的那颗“让伯克希尔崛起”的雄心却在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尽管战争没有在本土爆发,但是对于刚刚度过困难时期的1943年的美国,仍旧处于一种紧张的战时状态,在对日本法西斯反攻的号角吹响的同时,刚刚接任校长的Albert也吹响了学校创新的号角。


       他先是完全摒弃了过去奉行的“维多利亚式教育哲学”,宣布完全接纳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会一直奉行那些在当时看来颇具先锋性质的理念,而且他还果断让学校加入“学习之翼”计划,该项计划是美国针对战争推出的特别计划,该计划除了保证学生能够拿到高中文凭,而且还将加入计划的学校学生作为战争的预备役兵员,一旦战争需要,他们会在从前方战场到后方基地的各个部门服务。


       加入该项计划的伯克希尔中学注定不会默默无闻了,开始承担国家使命的学校,正式步入了新的阶段,也让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关注这所学校。




03

战后之变

       330位学生和35位教师,是伯克希尔中学在战后初期交出的答卷,这个成绩对于普遍处于恢复期的世界教育来说,实属难得,而9位女孩走进学校就读的事件,让学校正式搭上了男女合校的发展快车。


       虽然当时接收女生入学还仅仅算是教育实验,但是女性入校还是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生机,这也为后来艺术类课程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Seaver Burton Buck赋予了伯克希尔生命,那么Albert就为学校打造了一颗创新的心灵,那么Robert Minnerly对学校则有着再造之恩。


       20世纪70年代接任校长的他,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学生和教师数量,深感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对学校发展的阻碍,于是除了学校日常管理事务以外,他又为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再造“伯克希尔”,Robert Minnerly最可贵的地方并不在于他为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和礼堂,更重要的是他重构了学校的内部软结构,改革了学校的奖励机制,以便于让更多选择伯克希尔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激励,当然这些学生必须足够优秀。


       经过Robert Minnerly的苦心经营,原本的迷你的零星教学楼,变成了统一的教学建筑集群,这片融汇了学术教学、体育运动、艺术培养的建筑群正在将学校推向新的高度。


       也许是常居山林,伯克希尔中学颇有一种超脱而又未脱离现实的风格,从“学习不为学校,而为生存”的校训中可见一斑,这也打破了师生和学校之间那种付出和赠予的利益链条,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