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巷忆]周巷这三座桥,据说当地人一生中至少走三次

2017-02-21 金小施 周巷发布

桥,遍布江南水乡各处河道,既是联通两岸的路,又是汇聚商贸的埠,更是寄寓祝福的愿。


有水就有桥,周巷本身就不缺桥。耳熟能详的便是“埋沟桥”、“大治桥”、“青龙桥”和“老木桥”。他们或至今人流熙攘,车马络绎不绝;或只存名号留作地标识记;也或隐没乡间,悄无声息;更有旧貌换新颜,见证新城变化。


但作为地道的周巷缪路人来说,这三座老石桥在他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几乎人人都得在有生之年去走一走,去绕一绕。


作为一个“外乡人”,久闻板桥路江上这三座桥,我便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欣然前往。公交303在缪路菜市场下车,沿桥西的水泥路前行,不多时便见到路东那几间老屋。听旁人指点说,这里原是“相公殿”,里面供奉一位慈眉善目的相公菩萨。也有老人介绍道,这位“相公”其实是宋朝时治理钱塘江水患的功臣张夏,在一次筑建堤坝时不幸因公殉职。乡人为缅怀其卓越功绩,为其建殿设像,同时祈佑风平浪静,外出渔船商船能顺风顺水,渔人商贾能出入平安。传说当时真有灵验发生,也似乎就是张相公一直在眷顾和看护着当地生灵,少有天灾人祸发生。也由此,这座桥被称作是“顺风桥”。只是早些年前经历修筑,桥上字刻已不复存在了。



继续向南前行,不多时便又见一石桥,也是石砌的桥墩,桥面正在更替加固。只见东岸的水泥路上竖放一根石条,定睛一看,“义元桥”三个大字赫然其上。而究其名字背后的由来,居然听到了好几个版本的解说,最信服的还是这地名之说。当时桥东所在的东缪路、中缪路属“孝义乡”(周巷镇前身)辖域,桥西的西缪路则归“开元乡”(现为泗门镇)管理。为了方便往来,此桥是由几个村“众筹”建成,“义款”捐,“义工”造,并约定俗成将“孝义”中的“义”和“开元”中的“元”并称,“义元桥”便由此而来。



要说保存最完好的还属这第三座桥——“大平桥”,也叫“太婆桥”。这桥位于三桥的最南端,桥上全为石块石条垒砌而成,相当考究。桥两端的的石阑虽仅存一处,但依旧可以概出相貌,石鼓、飞花犹在。桥的四根护手柱上似乎刻有文字,但刚想清楚辨析时,却什么也看不清了。


造桥铺路建凉廊是古时最大的德行,桥栏的北侧有“太婆古绩”四个大字,相传是民国36年村内多位老年妇女将平日节俭集资所建,故得而名之。校栏的南边则刻有“太平桥”大字,表现了当时人们期盼太平、安宁、幸福的心愿。驻足江岸桥畔,便能感受到每当日落西山之时,邻近村民不约而同来到此处聚会乘凉纳夜,抬头星光点点,俯首蛙鸣阵阵,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好风光。


在这里,这三座桥已不仅仅是满足“渡”和“引”的作用,甚至已经不具有多少交通的意义和建筑工艺技术,更多则是一种符号,或是为了满足民风民俗活动的需要。


旧时,周巷各地曾盛行的“走三桥”,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桥风俗之一。由于这三座桥取名喻意吉祥,自古以来一直受到缪路村民的偏爱,“走三桥”也成为了民间一种吉祥的风俗。


江南水乡,河道密布,出门游走必然要过桥,为了让小孩见世面、增见识,外婆会把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儿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走一圈,过桥要扔些硬币,再说些吉利祈福的愿语。宝宝第一次出门,第一次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对此,大人们更加兴奋,更加开心。“太平桥”上保佑长命百岁;“义元桥”上祝愿长大能高中状元(桥名中有‘元’字)或是姑娘能嫁个状元郞;“顺风桥”上希望孩子能一生如意。小孩子满月首次出门,见世面、增见识的同时也壮了胆子。


还有旧时凡村民婚娶之时,常在鼓乐声中抬着花轿过三桥,寓意生活如意、子女有成、平安幸福;也有适逢六十六岁生日,是日午餐后则须走此三桥。而人最后一次“走三桥”,那应该是逝去之时在灵柩之内,此时便是生者希望逝者一路走好,在天之灵保佑一家老小平安。



旧风俗也好,新风俗也好,古桥已然是人们的淳朴民风的结晶和理想精神之寄托,也是地方历史文化遗传信息良好的载体之一,成为当地人民心灵的写照。





编辑:周巷 金小施


技术支持:尖端科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