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播报】艺术之旅印象记——雅典,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
雅典,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
作者:顾丞峰
离开普通公共汽车长途站大小的卡塞尔机场,五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后,我们来到更加热气灼人的雅典。作为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另一个展区,实际上雅典展区开展要早于卡塞尔展区,前者是4月8日开幕,后者是6月10日。此次卡展的主题是“以雅典为鉴”,当我们在雅典搜寻“何以为鉴”时,审度策展人Szymczyk提出的“双城记”计划,可以说是逆流而上,是针对希腊问题的一次反向性和双边性探讨。探讨什么?德国是最大的债权国、而希腊是最典型的债务国。这样的“双城记”恐怕也是意味深长吧。
雅典的主要展场有雅典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典市美术馆、雅典美术学院和雅典音乐学院。主要是前两者。目力所及之作品,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似曾相识——也就是说我们曾在卡塞尔见过!据说这也是策展人的主意。
雅典当代艺术博物馆大门口,这是雅典卡塞尔展的主场馆。
Bili Bidjacka的国际象棋对弈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选择是卡塞尔还是雅典来进行对弈。
雅典的卡塞尔展作品中,人们仍然感受到作品中散发出关注政治、族群、迁徙、弱势群体的倾向。这点因为在雅典这样一个特点的地点展示,显得更加强烈。
德国1933年举办的夏季奥运会,正是希特勒将自己与雅典联系起来的契机。艺术家以此提醒历史。
对曾经的社会主义的追忆,也是卡塞尔文献展的一个侧面,2017年也正值十月革命100周年。于是人们也看到红色记忆。
俄罗斯“从左到右”小组的影像综合作品《俄罗斯的寂静》,以苏联早期先锋音乐的形式,提示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这些人物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在卡塞尔看到的红色记忆。
这作品看了好眼熟,《车床女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发表在中国的《美术》杂志,这是阿尔巴尼亚画家Zef Shoshi 1969年的作品
同样由地拉那画廊提供的《工人》1966年,作者Hasan Nallbeni
《革命战士》1968年,作者Pandi Mele
作品也有纯文献,关于1967-70年尼日利亚内战所有的出版物
也有人情化的,艺术家罗伊·罗森作品《像爱娃·布劳恩一样生与死》。这个希特勒的情妇,毕竟也有正常人的情感。
像在卡塞尔一样,策展者会将目光注视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画家身上,作品反映的也是他们眼中的日常生活。从欧洲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猎奇,但作品的确很有生活,有现代感,更有意味。
一个海地画家的作品
画家Miriam Cahn纸上作品,虽然不是宣纸,水墨味道很足;当然不能用用笔来要求画家,人家是把水墨仅仅当成一种工具。
这是雅典美术学院,另一个卡塞尔文献展现场所在。学生工作室也完全开放。
学院美术馆的卡塞尔展装置作品。
雅典音乐学院展场墙边。仔细看是作品。这是一个选择问答: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是:A,世界市场;B,欧盟;C,欧洲视觉;D,所有以上各选项。
处处古建,不当回事
如果说我们在卡塞尔感受最多的是卡塞尔展的历史英名的话,那么在雅典,人们感受更强烈的应该是这个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雅典人奢侈富有的古迹残留让人羡慕。
古希腊时期的神庙残迹比比皆是
整个雅典是围绕奥林匹斯山和巴特农神庙而建。呈中心向四周放射状。
这个是雅典学园旧址,拉斐尔的《雅典学园》大名鼎鼎,可惜现在只有残基。
巴特农神庙,这个我们已经熟悉得不惊奇了。
奥林匹斯山俯瞰雅典
雅典跳蚤市场
雅典的另一面:斯塔夫罗斯.尼亚尔霍斯文化中心,SNFCC就在我们住处附近,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公共空间,完全服务于市民,其公共化程度令人吃惊。
中心里灯火通明,正在展出建筑设计模型展,向公众开放。
四天的奔波与停留,我们对雅典这个城市有了不错的印象。这是一个不把传统视为包袱的城市。希腊人的自信让我们刮目相看。也可以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以雅典为鉴”的卡塞尔文献展设定主题。
编辑zhutoume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