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魅力〗老安山小面馆

春天 中山侨刊 2022-04-26




每间寻常面馆中,都藏着一座城市的核心温度。

    

中山的冬季是天清气朗和寒冷干燥的,但坐落在石岐区南面的老安山新邨却依旧民风淳朴,像夏天一样洋溢着热情的生活气息。



走进老安山牌坊,仿佛穿过时空门,从21世纪的繁华都市来到90年代的老片场,一股怀旧而不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人会认为这里不够档次,但我恰恰喜欢这样的老街,富有人情味的街角反而更显小资。

沙县拌面、清真拉面、阆中牛肉面……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开着多间有地方特色的小面馆,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也是选择多样。身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当然首选粤菜,于是便走进了一家广式面家。



 店内面积不大,一眼望尽也就五六张客桌,但干净整洁的摆设不但给客人以安心,还倍感温馨。刚坐下,高挑清秀的老板娘便用一腔地道的石岐话热情地上来邀客下单,我随便点了一份云吞和一碗自制叉烧面。一分钟后,厨房的水蒸气升起得更为旺盛,隔着玻璃,看到掌勺的男人把一团面饼放进锅中,然后拿起长筷子熟练地拨动了起来……不一会儿,两个大碗便端出了橱窗。这种夫妻经营的面馆自有此好处,流程短而默契足,从下单到上桌一般只需要5到10分钟,无限缩短了顾客等待时间,切切实实地提升了用餐的幸福感。



「  尝面  」


面细而顺滑,不是那种十足的筋道弹牙,而是软绵但不缺清爽的口感。这种对老人和小孩特别友好的面质,多少勾起了我的孩时记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石岐,有一种骑着自行车卖云吞面的生意人,喜欢在傍晚以后到住宅区楼下高呼叫卖,“吃云吞面啦!”据说是我小时候第一个说出来的“啦”字句子。其实,在那个物质相对还比较缺乏的年代,不少已经吃过饭的小孩还是会求着大人去买一碗上楼来吃,那面的爽滑美味、那云吞的颗颗饱满,大概成了那一代孩子们对“幸福”一词的最初定义。



「  品叉烧  」


肥瘦相间、大小相宜的六块叉烧一字排开,蘸上白芝麻,夹一块放嘴里,虽不能用入口即溶去概括,但称得上肉香汁浓,咬入感十分不错,让我忍不住轻轻叫了一声“おいしい”(日语,“美味”的意思)!



「  吃云吞  」


一碗广式云吞有十多颗,均为鹌鹑蛋大小,让我想起了“崖口云吞”(中山南朗镇崖口村的招牌菜,因个头小而“皮薄馅靓”出名),热气腾腾浮于汤面宛如汤中仙子,表面撒了些虾籽和葱花,香气诱人,一口一个,随着清澈的汤底滑进喉咙,颊齿留香。不一会儿功夫就吃完,碗里干净得如同这冬日的天空。



这家小店的顾客老人居多,而且几乎都是熟客,和老板娘有说有笑,气氛很好。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来还卖着“长者云吞”,就是逢周末年满70岁的老人只要1元便可在这里吃到一碗跟其他客人一样的云吞,卖完即止。这一善举得到周边不少街坊的点赞。



饱餐后,我驱车从老安山驶出悦来南路,结束短暂的时光之旅,来到车水马龙的城市商圈。时代的潮水总是奔流不息,天桥南端的品牌超市卖场褪去了昔日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对面马路崭新的华发商都,巨型可爱的卡通气模伫立在玻璃外墙之上,被凛冽的北风吹得偶尔晃动,把我又带回了冬天。红灯片刻,回味起刚刚那碗热云吞,还有老安山街头各式面馆升起的袅袅炊烟,直抵心田。



p.s.:以上皆为笔者个人感受,口味和记忆因人而异。


== 完 ==


得闲(⊙o⊙)再睇

 

〖关注〗苏炳添有份,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抵港交流
〖他乡〗香港中山华侨中学海外校友会召开第12届理事会
〖他乡〗澳门中山小榄同乡会换届深化会务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作者:春天

编辑:郑智一

责编:杨玉坚编审:梁雪霞
(原创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