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魅力〗三溪村:在青砖黛瓦里“调”出人间至味

中山侨刊
2024-09-01





一杯茶尽,夏意西沉。夹杂在熙熙攘攘的博爱路和南外环一角,一抹亮丽的色彩总在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山,很少有一个村子像三溪村那样,藏身于繁华闹市之中,依然保有着往日的平和与秀美。在过去的十年间,三溪村走过了一条前期民间自发、后期政府主导的微改造道路,用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活化中山城心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让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三溪村逐步成为一个集高端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村居。
而今,村口的百年双生榕逐渐融入蓝天淡出人们的视线,这里已悄然出落为一处人文休闲的美丽乐土,成为一个集高端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村居。


百年沉淀

三街为轴,青砖黛瓦韵犹存

走进三溪村,踏上历经风霜的石板街、轻敲充满情怀的老门框,好似穿越百年与历史对话。中山市人大代表、东区三溪古屋文化商圈党支部书记高志龙介绍,古时因为村边曾有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小池塘,这里一度取名为“三角塘村”。而后,环绕四周的三山又依次取名为“对面山”“后门山”“松山”,形成“三山一溪”格局,“三溪”之名也逐渐衍变而来。


三溪村的百年榕树下,老人在聊家常。
三溪村分为上中下三条街,以三街为轴,有多条小巷穿插其中,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青砖黛瓦、雕花窗墙与玻璃树屋、彩色门楼俯拾皆是。村里这些历史印记,多是海外华侨当年为家乡所做的奉献,也是共襄善举推进乡居建设的痕迹。苔绿青青石板路、斑驳岁月百年榕,浓荫蔽日之下的老人闲话家常与孩子嬉戏玩乐,属于乡情的记忆在此延伸、传递。三溪经联社党支部委员梁裕华说,多年前三溪村属于“环城区”,顾名思义,这里是中山老城范围外较为偏僻封闭的地方,四周没有宽阔的水、陆运输线路。
三溪村的红花绿树与石板街相映成趣。

据说,100多年前村里除了天然的沙土以外,没有任何建筑用材生产作坊。那时,海外华侨要回村建房,其建材不能用车、船装载后直接运送入村,殊为不易。而建造房屋的工人一般按日计薪,也只负责建屋筑房,不负责物料采购和运输,大部分杂工苦役均靠乡亲邻里合力帮忙。以乡间的石板街为例,大多是在清末民初铺砌,聘请梅州五华的石工李氏兄弟开凿,石板材料主要来自村庄对面的尖石山,由村民合力抬回村中,再分步承建铺砌,历时多年。

“低头石板街,抬头远洋城。”今日的三溪村,位于中山中心城区的东南角,抬头便能看到一大片屹立于闹市的高楼。作为“城心”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之一,三溪村内现存旧侨房约200座,占村内建筑超过七成。这样的氛围,被文青们美誉为“中山桃花源”一点也不奇怪。

从高空中俯瞰三溪村,南外环、长江路,还有在建中的中开高速擦肩而过,炎炎盛夏,阳光就像被筛选过一般,只剩下最古朴明媚的那一束,“漏”进了这个隐于闹市之中的一隅。


三溪村吸引了不少网红、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老宅新貌

留住乡愁,共铸城市新地标

每逢周六上午十一点,数辆旅游大巴总会如约而至来到三溪市场外的停车场。霎时间,上中下三街均变得狭窄,数米宽的古巷人满为患,稍作游览后,这数百名港澳同胞将会到邬佬伯餐厅用膳,下午他们会从中山出发,继续大湾区二日游。目前,三溪村里最热闹的店家,当数邬佬伯餐厅。南洋风格的楼檐下绘着传统中式图案,精美的灰塑壁画、透光的彩色玻璃,每一位游客都会沉醉于这座中西合璧的老侨房。

目前三溪村里最热闹的餐馆,当数邬佬伯。


按照修旧如旧的工艺,三溪村的不少侨房已被改成了林林总总充满文艺情调的店面,这也是三溪村另一个名号——“中山鼓浪屿”的由来。花团锦簇的精致院落,红花绿树与青砖黛瓦相映成趣的设计风格,是这里标志性的形象,吸引着无数网红、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探秘。“邬佬伯是我爸爸的外号。”邬佬伯主理人梁照旭介绍,父子俩是三溪村村民,从事餐饮业多年,餐厅名的由来目的是想告诉子孙后辈要懂得感恩。2022年邬佬伯私房菜正式“回归”三溪,新店风格古式古香又略带有轻奢风,出品方面以粤菜为主、湘菜为辅,能满足不同客人需求。目前,邬佬伯已和香港旅行社展开合作,将三溪村设为大湾区旅游团的始发、终点站,每逢周末,都有数千名港澳同胞来到这里打卡、消费。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喜上眉梢的又何止邬佬伯一家。“周一至五备货备得再充分,周末总是会手忙脚乱……”邬佬伯餐厅一旁的干货店店主谭小姐乐呵呵地表示。七月的午后,骄阳似火,今年30多岁的侨眷欧毓光在自己经营的RC迪拜香水体验馆里,一边调配着香料,一边向来往的游客介绍着各种芬芳的特性、功效和制作过程。欧毓光的奶奶是华侨,太公在海外谋生后,又回乡建房、开枝散叶。“紧跟祖辈的步伐,早几年我也曾在外闯荡,前些年回村后发现村里越来越美,游客也多了不少。”欧毓光说,在外面见过“世面”后,越发感觉到能拥有自己的家族、家乡文化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他很想把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老房子传承下去。为此,欧毓光淘了不少老物件,一点点把原本丢空良久的老房子收拾出来,打造成一个仿古的香水体验馆,给游客创造一个独特的体验和歇息空间。“通过对气味的感知,让三溪村更深刻地回荡在游客的记忆里。”欧毓光说。回忆起十年前的三溪村,梁裕华用了“迷惘”这个词。2000年前后,由于村里的旧房屋年久失修,加上水、电、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缺失,居住环境较差,因此村经联社开始统筹将居民集体迁出。原本不少侨房所有人的后代就居住在港澳或海外,加之集体迁出,村里越发变得冷清、沉寂。所幸,随着东区街道,特别是周边远洋社区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并关注三溪村。由于侨房的保存在数量和质量上尚算完好,三溪村作中山华侨文化的珍贵载体迎来了命运逆转的机会。

热潮涌动

巧借“侨”力,打响古村“复活战”

2013年,三溪村被列入中山市秀美村庄建设规划,由此一场侨村“复活战”正式打响。十年来,从本地村民到外来商户,从三溪经联社到社区、街道,从民间自发到政府规划引导,各方力量逐渐合流,将村中生态,古建筑群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最先进驻的是餐饮业。“旺中带静,城中心独一无二的自留地。”寻晚会馆是三溪村首批进驻的商户之一,也是目前开业时间最长的一间。回忆起多年前的三溪村,寻晚会馆合伙人陈锦洪说,刚来到村里考察时,只觉得可惜,大部分侨房处于空置状态,有些更荒芜得似危房。

三溪村目前已成为中山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寻晚会馆由三座侨房组成,在修缮改造时,几位合伙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趟栊内侧有个小机关,放平就锁住,翻起则解锁。”现场,陈锦洪饶有兴致地为笔者演示起如何推拉趟栊,每次看到这道门,都会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祖屋。寻晚,在广东俚语中有昨晚之意。“餐饮业最重要就是两样东西,一是食物,二是环境。”作为侨眷,陈锦洪早年在澳门以厨艺谋生,是澳门一级厨师,他说三溪村的侨房,正是自己和几位搭档一直在寻找的环境,“小时候住的地方是不少人难以忘却的归宿,也是心中沉甸甸的记忆,我们想为食客打造出一个怀旧的空间。”
寻晚会馆由三座侨房组成,在修缮改造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和寻晚会馆的几位有心人一样,在守护乡愁的原动力下,不少商户自发投入对三溪村侨房的活化利用当中。然而,民间的力量始终有局限性,尤其是各商户对侨房的理解和活化、修缮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亟待出台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划,让侨房保护和利用更明确、更细化、更可行。2017年,三溪古屋文创小镇入围中山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一场围绕侨房活化、乡村振兴和公共服务提升的侨村复活战“下半场”接续开展。
三溪梁氏宗祠里的艺术展览。
近几年,三溪古屋文化商圈党支部、三溪文旅工作委员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三溪古屋文化商圈党支部主动引进“万企帮万村”项目,为三溪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完成代表性古建筑周边街道的雨污分流工程,成功重现旧时的三溪石板街,保留历史韵味。此外,通过发动志愿服务整治环境卫生、制定行业准入方案、升级改造现有餐饮企业等,加快村内业态转型升级,以此促进三溪村业态从单一走向多元。
三溪村文旅驿站。
据统计,三溪目前有商户70多家,其中私房菜、精酿酒吧、咖啡茶饮等餐饮业占近半,其余则为手工作坊、空间设计、陶瓷艺术、书画培训等文创相关业态,侨房出租率超过九成。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村里面的发展,欧毓光、梁照旭等一批侨眷、乡亲也陆续回流,在村里创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村里的业态已经非常丰富多元,游客来了不仅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地方住。”高志龙说,目前村里正在对商业业态进行更新,如香云纱体验馆、特色民宿等新商户正筹备开业,按照“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向,三溪村正在谋划美食节、庙会等系列活动,让古村旅游“潮”起来、夜经济“旺”起来。

== 完 ==


得闲(⊙o⊙)再睇

 

〖魅力〗库充村:老侨房在城央“活”出新未来

〖魅力〗厚兴村:镌刻在一砖一瓦里的中山心中山精神

〖魅力〗张溪村:家在岐水边,侨接四海情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来源:南方+

图片:叶志文

编辑:郑智一

责编:杨玉坚

编审:温国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