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魅力〗百闻不如一见:家乡中山的新风情新画像

杨迎夏(加拿大) 中山侨刊
2024-09-01





近多月来在家乡中山度过,期间也去了一些老街旧村,也打卡了部分新景点活动点,感觉家乡中山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在即将回加拿大之际,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把其中相关的一些片段剪辑出来成篇,向乡亲朋友们作一些分享。


重游岐江岸边怀旧看新风情


近日,趁着八月的“处暑”到了,天气有些凉快,我们到岐江边走走看看,发觉这里与之前来过时已不一样的了,特别的印象是“年青化”了。
这里是我们小时候常到的江边,那里是最繁华的商业点,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来自各地的货品,都通过这江运到,在这里上岸,因此附近都是贸易公司店面。至今还留存在我记忆中的,有安栏路上繁嚣的果栏,两岸的摆渡小船,老榕树下的船站——当年多少华侨从这里登上了到海外的客船,有多少的别绪离愁、眼泪和欢笑。



新旧岐江景象(上两图)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景象是:江边的围栏没有了昔日的石栏,取而代之的是设计新颖的铁栏,步道也是铺盖了新的石板,新开的茶座、酒吧、咖啡店、食档、歌台、球场、喷水池等等,目标很明显是为吸引年轻的族群。这样的景象令我感觉耳目一新,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老榕树街上满满人间烟火气大排档、繁忙的古旧的客运船站的画面,也不再有讲述海外华侨“游子归来”主题的街头公园景象。

也许下次回来时再来这里看看,又会发现有不同的“发展创新”。岐江岸上风情也是随时代而变迁,也正体现“变化才是永恒”这句歌词了。


“打卡”中山纪念图书馆


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去过包括旧与新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打卡”。

它从西山旧址起(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到今日兴中道新址(2023),走过了88年的历史距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之后为了纪念孙中山,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当时政府倡议建立图书馆纪念孙中山,并筹集捐款,同时成立了设计委员会。1935年11月1日馆舍兴建,次年12月,馆舍一、二两层在西山上落成开放使用,时名中山纪念图书馆。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旧中山图书馆
△新纪念图书馆

现今的新中山纪念图书馆馆舍位于中山市东区兴中道上,建筑面积为57660平方公尺,高41.2公尺,地下两层、地上七层,设计时遵循“人文、科技、绿色、便民”的理念。馆内主要划分为信息资源互动平台、阅读空间共享平台两大平台,设有“三中心”“四书房”“五大厅”“六大区”“七大室”“八主题馆”。馆内下设信息科技部、办公室、采编部、借阅部、辅导教育部这五个部门。中山纪念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约300万册件,除了普通书籍以外,孙中山遗著及演讲录音,以及中山市的地方文献,都是该馆的重点收藏对象。

馆内还举办一些包括“童心故事会”“妈妈故事会”“香山人·行世界”“绿色暑假”“全民读书月”“晒书会”“图书漂流”“十佳书香家庭评选”在内的各种活动。另外还定期举办“香山讲坛”,这是中山市的品牌文化活动之一。

说真的,在我们的眼中,现今的中山市新图书馆非常高大上现代化,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可以媲美加拿大的图书馆,相对于我们旅居地的温哥华中央图书馆,这里虽然少了点一些休闲的咖啡座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流,但作为图书馆的功能已发挥到极致,成为喜爱读书的人群博览知识和专心研读的独特天地,及其前面的广场也为新老中山人提供了跳广场舞或散步静坐的休闲活动空间。

这个新中山图书馆的宏伟外观成了以下我们后来的小创作的画面之一。

逛地摊夜市和周未舞会

我们在家乡逛逛看看,其中还打卡了近来新兴的地摊夜市,从中了解到新民情新变化。

在沙岗墟市里,我们有缘与副业经营地摊的中山小老板在地摊边交流,了解到当地打工兼小生意经营者的工作和从商经历和生活生存状态,意外收获中山本地80后一代人及其家庭支持者们勤劳的创业和积极生活的小故事。经营臭豆腐摊位的冯小姐说,她在正职下班后到这里开档,摊租金每月800元,每个月开档17、8天可收入约3000元,可以帮补家庭各种支出。她与同样有正职工作的丈夫合作,下班后轮流摆摊,以便支持和照顾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她说这是时下不少年轻家庭面对生活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多样化就业创收选择的新常态。另一个经营柠檬茶等饮料为主题的摊位,因为场地较大需要每个月3000元。



另一个地摊夜市云集的是旧称孙文学院前的龙腾路,多年前与女儿回来时去过,现在更加热闹,满满人间烟火气,特别喜欢路边种植了一些棕榈树,看上去有点热带异国风情。



我们也在周未夜里打卡中山市的石岐区文化公园,观赏了中山石岐人的音乐舞会,感受到了当今家乡人的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那天在朋友圈发一即兴视频后,引发远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中山乡亲力生兄的感应互动,力生兄还有感吟诗一首——《见石岐舞者感吟》:“悠见姿高舞,翠亨重忆来,今朝应起学,继续妙年开。”



另一个周未歌舞会是在商圈COCO CITY上演,可这里完完全全是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的天地了,热辣的街头舞蹈和音乐演奏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五桂山风光掠影

在很多个周未的时候,我们会去到五桂山区作郊游,体验那里的自然生态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在五桂山,但见四处山花烂漫,绿树成荫,使人心旷神怡。那里有蒲桃花、沉香树、牵牛花,芭蕉、木瓜、蜂蜜,花生地、鹅鸭池塘、山林小屋,还有我们新认识的、来天然氧吧练歌的乐力合唱团的朋友们。


画出家乡的风情

回家乡的期间,家里的另一半(时下兴称“队友”)萌生画一些东西的想法,记录一下走过见到的风景。

我们去过的黎村的乡间养蜂场首先出现画中,尽管在那里有深中通道的延续快线在田垄远处经过,但山村田间依然保留宁静自然的美好,除了画中的蜂巢景象,在自然山水井边手动抽水、在田里收获竹芋和在窄窄的垄上漫步感受轻风拂面的情形,令人难忘。接着是画下富豪山庄附近一条道路边上的树根,路边的树根威力无穷把人行道上的路砖都顶破,我行我素地随处漫生,形成了一道长长的“树根路”,有点“把根留住”的情怀。

还画下了东区近沙岗墟的一条村后小路,古旧的破墙上生长着中国南方特有的芭蕉树,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活脱脱地保留着我们小时候的原乡风貌。另一幅画是城中村起湾村里的一条小巷子,石板斜坡道上两边是村民的小洋房,民风淳朴,宁静安逸。

兴中道上近体育馆的一条小河也成了画中的景物,记得是去年刚回来,那天我们在出入境处办完事出来,去找核酸检测点经过那里,见繁花似锦的道边有小河静静流过,于是拍下来及回去后用画笔记录下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里的景色更不用说,是画的重点对象,那是南坑尾村惠锦山庄,那间建在鱼塘边上的平房小屋里有茶室和凉棚,还放着一个大大的钢琴,当乐力合唱团的成员在周日来这里作郊外练歌时,会移到地庭上使用,有次还移到山上的竹林边,为广播电视台的人来录音时弹奏。这里是乐团指挥陈远先生心中的“中山的阿尔卑斯山”,他要把他曾在欧洲游历时见到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歌唱”场景,复制到家乡里来。

春天的景象也在画中反映到,画的是那邻近博览行政服务中心的河景,那时正是凤凰花开的时候,轻风拂面而来,这是经历三年疫情之后,可以自由呼吸的春天来了。



这些点点滴滴的画面,将会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这里有最纯朴的风情,在景观中可以聆听到城乡和人生的故事,在与旧友亲朋或萍水相逢的人中能感受到被温暖相待。尝试随心而动,为这里做点真心想做又力所能及的事如这样的“小创作”,不敢说是为艺术,仅是为记录现实和见证变化,享受在家乡美好时光的过程,或许已经是有所值得和弥足珍贵了吧。

我们这些日子在家乡生活和体验,应验“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也许不少在外国生活的乡亲朋友,从媒体中可了解家乡的一些情况,但如果你都能亲自到家乡走走看看,或小住一段,会了解多真实和立体一些,会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 完 ==


得闲(⊙o⊙)再睇

 

〖关注中山市第三届国际侨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他乡〗看,新加坡中山会馆喜迎186周年会庆〖关注事关入境人员!海关总署发布公告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作者:杨迎夏(加拿大)

编辑:吴小梅

责编:杨玉坚

编审:温国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