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深〗澳洲学者探究中山侨史结硕果,这本新书发布受热捧

郑艺超(澳洲) 中山侨刊
2024-09-01




当地时间2月17日,由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院」(ICS)主办的《中澳移民长廊:历史与遗产》(The China–Australia Migration Corridor: History and Heritage)新书发布会在悉尼市达令广场图书馆举行。该活动是悉尼市龙年活动的一部分,由文化与社会研究院总监希瑟·霍斯特教授(Heather Horst)召集,获得了一些知名的社区领袖,例如澳洲中山同乡会的五届主席方劲武先生,以及许多在书中提到的华人在澳洲的后代的支持。
与会者除了编辑、作者、文化与社会研究院的伙伴外,还包括中山家族的成员,永安、先施百货和大新公司的创始人和雇员的后代等,有些人甚至从堪培拉、墨尔本、黄金海岸和汤斯维尔等地远道而来,参加者的人数和热情远超预期。

希瑟·霍斯特教授宣布《中澳移民走廊:历史与遗产》正式发布。坐在前排的编辑和作者团队,从左到右依次是:菲利普·马博士、郑艺超博士、马健安、洪美恩教授、班敦士教授以及黄慧华博士。 高朗贤 摄


尽管会场的设计仅能容纳80人,且空调出现故障,但这并未影响参加者的热情。参加者包括图书馆内外的人们,都渴望购买这本最新出版的书籍。由于需求激增,当演讲嘉宾宋飞燕(Sophie Loy-Wilson)、雷美英(Ann Toy)和林源(Douglas Lam)尚未结束各自分享时,书籍已全部售罄。

项目负责人班敦士教授致辞感谢所有为遗产走廊研究项目作出贡献的人,演讲嘉宾从左到右依次是:林源、雷美英和宋飞燕博士。 高朗贤 摄

宋飞燕博士强调该书超越国家档案历史叙述的雄心,通过口述历史探索了中山澳洲人的情感历程。她赞扬研究人员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努力,将其视为参与社会研究的典范。
在学术界之外,这本书最能引起移民子女的共鸣。他们常因语言障碍或缺乏知识渊博的长辈而跟自己的根源渐渐疏远。第二位嘉宾雷美英,便属于这一类别。她指出作为一名在墨尔本出生的澳洲华裔(ABC),她在父亲过世后,自小便失去了与中国和她祖居的台山的联系。她强调寻根之旅和类似的书籍能填补她知识中的深刻空缺。雷美英回忆起她在悉尼的40多年里,在悉尼唐人街享用一碗烧腊饭的时光。她强调,对于揭露唐人街过去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帮助。现在,她作为维护唐人街建筑物——“广和昌”(综合商店、汇款代理、住宿设施、家庭住宅和社交中心功能)命运的主要支持者,将致力于把这座独特的建筑物转变为社区博物馆。雷美英表示,这本书增进了她对跨国华人社区的认识,以了解其对悉尼发展的重要贡献,更认为这本书有潜力成为澳洲华人历史的经典,必定会启发未来的几代人。 

雷美英分享发言。 布拉德·鲍威 摄


最后一位嘉宾林源,由该书的作者之一马健安 (Glenn Mar) 介绍出场。作为书中的重要人物,他体现了悉尼-中山遗产走廊的精神。林源的故事跨越了书中多个章节,他以轻松的言论为他引人入胜的演讲定下了基调。他回忆起透过“广和昌”向家人寄钱的文化习俗,强调汇款既有通知家人他于 1961 年安全抵达悉尼的作用,并为祭祖提供了资金支持。林源也分享了自身协助澳洲华人社区追溯祖先、寻根问祖的故事,例如促成马健安一家人探访中山市沙涌村。林源还将自己在2023年12月访问中山时收集到的《安堂林氏族谱》,赠送给了来自汤斯维尔的梁宝石(Jacinta Leong)。

林源分享发言。 布拉德·鲍威 摄


当我反思新书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时,我的良师益友、编辑和前大学出版商刘传芳(Janet Liu-Terry)的言论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她曾在我开展这个跨国研究项目之前提醒我:“很多研究澳洲华人历史的学者都会遇到难题,但通过克服语言和地理障碍,你可以进入一个无尽的乐园”。这句话完美地总结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所能带来的贡献。

关于新书

踏上一场迷人的中澳遗产和历史之旅,发现家族迁徙、侨民旅游以及洞察跨国社群中移民遗产错综复杂的网络!
这研究最初于 2022 年由班敦士教授(Denis Byrne) 以个人作品《承传长廊:中国移民遗产的跨国方法》(The Heritage Corridor: A Transnational Approach to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Migration)为题出版,并于次年形成了多人合著的编辑本。2023年,香港大学出版社推出精装本《中澳移民长廊历史与承传》(Heritage and History in the China-Australia Migration Corridor );同年,墨尔本大学出版社也重印了《中澳移民长廊:历史与遗产》(The China–Australia Migration Corridor: History and Heritage)。

中澳「承传长廊」项目的三本书,从左到右:《承传长廊》《中澳移民长廊历史与承传》《中澳移民长廊:历史与遗产》。


这项深入的跨国研究从澳洲中山社区展开,该社区立足于新南韦尔斯和昆士兰州远北地区,其移民创造的重新配置的景观。它探讨了广东根源与澳洲生活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遗产走廊。该走廊由移民造成的多代社会和物质交流塑造而成。新书分为两部分:「联系、流动和身份」和「遗产走廊中的遗址」。总体而言,该书无缝地整合了多位作者的广泛学术和不同观点,对中澳移民走廊的遗产、历史和遗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在第一部分「联系、流动和身份」中,从调查香山侨乡的出现及演变的章节开始,标题向原居地的历史致敬。本章重新审视近期学术文献的历史性: 在韦迈高博士(Michael Willliams)2018年出版的香港大学出版社《满载荣归》打后,包括《一轮明月:邝耀文的回忆录》(One Bright Moon, 2020)、《刘妙㨗的账簿》(Bew Chip’s Register, 2022) 和《珠江南流:澳洲华人之声》(South Flows the Pearl, 2022) 等作品。
在第二章中,班敦士教授将澳洲裔移民生活描绘成一系列纠缠的“结”。探索延伸至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各地,从悉尼的广和昌到陈沛德(Stanley Hunt)的故乡和斗门区马山村的学校,进一步到昆士兰北部的凯恩斯和戈登维尔等地,那里是郑思航的祖父郑添生活、工作和长眠之地。随着叙述的展开,这些地点变得密切相连,交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遗产和历史网络。接下来的第三章由杰出文化研究教洪美恩(Ien Ang)撰写,以她对「中国性」概念的广泛学术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跨越时间的移民华人身份的建构。
第二部分「遗产走廊中的遗址」的其中三章是共同撰写的内容。第五章带领我们踏上一段从悉尼回到中山祖籍地村庄的家庭之旅。它讲述了两位 ABC ——透过家族历史学家的视角观察马健安和他的兄弟——人类学家菲利普·马博士 (Phillip Mar)的经历。在由菲利普·马博士和郑艺超博士(Christopher Cheng)共同撰写的第七章中,总结了本人关于侨民资助学校的持久影响的博士研究。重点在于二十世纪澳洲中山侨民对慈善教育事业的跨代参与。第 8 章扩展了洪美恩教授和黄慧华博士(Alexandra Wong)先前对唐人街的调查所奠定的基础,最终出版了《唐人街不受束缚》(Chinatown Unbound, 2019)。本章探讨了悉尼唐人街里中山社区的过去和现在的身份和活动。

最后一章由新南韦尔斯州政府前遗产专家、现任大学教授班敦士教授撰写,回顾了澳洲如何看待移民遗产。它探讨了官方的「上层遗产」与移民家庭的实际经验(称为「下层遗产」)之间的差异。后者反映了个人对寻找和维护房屋的追求,以及由此延伸对公共建筑,例如祖屋中的学校、宗祠和寺庙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书中的几个章节相互关联,包括班敦士教授自己对侨房类型分析(第6章)、黄慧华博士对侨民回国之旅的探索(第4章),以及本人最喜欢的章节——第5章,马启华(Jimmy Mar) 和他的澳洲家人在活力四射的林源带领下,于2015 年开展期待已久的故居之旅。


年届87岁的马启华在中山市沙涌村站在他祖居前,一脸自豪。(图片由马健安提供,拍摄于2015年)

== 完 ==


得闲(⊙o⊙)再睇

 

〖关注〗2月24日上午,一起观摩2024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
〖关注〗来中山,就不能只吃乳鸽
〖鸣谢〗檀香山隆都从善堂!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作者:郑艺超(澳洲)

编辑:郑智一

责编:杨玉坚

编审:温国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