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信息化为何需要工业工程

2016-08-09 工业工程实践者

工业工程(IE)作为一门具有较好适应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系统素质、综合创新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题目:企业信息化为何需要工业工程
来源: 中国式工业工程
企业的经营者绝对都是聪明人,他们不会做没有回报的投资,很显然,所有的企业都希望信息系统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赚更多的钱。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投资,可其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年呢?又不知有几家企业算过?
信息系统投资回报率为负数并不鲜见,但大企业依旧对各种新的信息系统趋之若鹜,而发展中的小微型企业对信息化系统既渴望又担心,一直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纠结。信息化对企业的好处实在太多,不胜枚举,由CIO们说去吧。今天先来谈谈企业选择信息系统会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企图通过信息系统解决管理问题
软件系统让企业的信息更加透明,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非常好的依据,初识软件系统的人会诧异于其眼花缭乱的功能,以为只要购买这个软件便可让企业的管理尽在掌握。
于是,常常听到抱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时,就听到有人给解决方案:“等上软件系统就好了。”殊不知,在上软件前没有解决的管理问题,软件系统上去后不但没有解决管理问题,反而会把管理问题和矛盾加剧。下面的例子是我亲眼所见,而且在众多企业中普遍存在。

企业往往通过刷卡来计算员工的工资,大多数企业都有考勤系统,但有了考勤系统的企业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手工记录,其原因很简单,担心刷卡系统不准确,于是每到月初,大家忙手工核对两套系统的差异。
这如同戴了两块手表却无法答得出来准确时间。除了考勤系统以外,还有和员工奖金挂钩的绩效系统也常常是软件系统与手工帐同时进行。而建立系统之初是为了解决手工帐不准确的管理问题,但系统的导入非但没有减少大家的工作量,反而是增加了工作量,而越是有两套系统共存,系统信息的录入就越不及时和不准确,大家对系统的信息越不信任,两套系统共存的必要越大,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那企业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实现信息化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仿照精益之屋设计了信息化(IT)之屋(如下图),IT之屋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土壤,如BOM,工艺路线、工时产能、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等;
其基础是各种管理技术,如IT、IE、TOC、精益、6σ、条码技术、目视管理等;立柱为准确化和及时化;通过预警和管理报表来呈现;最后要持续改进;全部门的参与和协同体制是实现信息化是关键。

从IT之屋不难看出,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和管理技术作为基础,信息化是空谈;而没有各部门的全员参与和协同,信息化只是空壳子,就象没有墙的房子。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准确化和及时化缺一不可,此二者如同房子的立柱一样重要和无法取代。
缺了准确性我们从软件系统中获取的信息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少了及时性,比如说5月的质量信息到7月才得到,因信息未能及时得到,对决策已经帮助很少甚至没有任何帮助了。
很显然,软件本身只是处理信息的过程,要得到准确和及时的输出结果,输入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和及时的,软件系统是无法解决输入不正确甚至错误信息的问题,因此,信息化之屋的立柱同样是需要管理来支持。
在马车模型中,管理技术创新是马车的一只轮子,而管理技术创新是通过IE+IT来实现,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
工业工程(IE)作为一门具有较好适应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系统素质、综合创新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展了IE活动,为后来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实质就是“IE+IT”,信息化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企业在信息化项目中如何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同时企业的组织文化与新系统始终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工业工程与信息化的集成创新,共同构筑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误区二: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中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在软件的选择也得到体现,越是大企业,越要选择高知名度的ERP系统,如果不是用SAP或Oracle,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讲,当然也有些企业是迫于客户的压力而不得不选择SAP。
由于考虑到多行业的共用,整合了多行业的需要后的软件变得象是一个越吃越胖的大胖子,对变化的反应越来越迟钝,要么用户无条件去适应这个大胖子,要么付昂贵的变更费用和漫长的等待时间。
软件公司只负责卖软件,由专门的实施顾问来负责实施,实施的费用也相当昂贵,实施过程的痛苦与实施后的成效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花巨资只实施部分模块,甚至有的SAP或Oracle用户,斥巨资构筑一个烂尾工程,然后每年还要不断往里面投钱。

两年半以前,客户想单独开发MES系统,但因集团总部决定到年底(不到半年时间)要把ERP系统由金碟转SAP,为了节省成本,集团总部决定打包购入MES模块。
然而两年半过去,最近得知他们实施SAP系统又要推迟到明年年底了。这家客户的流程很特殊,而且目前客户公司的所有现场数据都是手工填写报表,然后再用Excel进行汇总,客户深知SAP将带生产现场的操作上的巨大变化,但因无法说服集团总部只得等待,不难预见得到他们上SAP的MES模块将会有很长一段痛苦期。
假如他们在两年半以前花二三十万上一套MES系统,而这费用只是SAP系统实施费用的十分之一,经过两三年现场的磨合,养成良好的习惯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带来的好处至少有三个:一是极大缩短SAP系统的实施时间,二是增加MES和SAP接口后可不购买SAP的MES模块,其节省的费用远远不指二三十万,三是大大降低SAP实施初期数据的不准确性。
其实软件系统是管理模块的固化,每家企业都有其特点,和企业的规模及管理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购买SAP或Oracle系统是奢侈的浪费,自行开发软件系统或对标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是更好的选择。
一位非常有见地的总经理在谈到软件时,他说他所见过的最好的软件是在印度的一家有几家公司的上市集团,集团下面有一家软件公司,人不多,但集团内所用所有软件包含ERP都是该软件公司开发的,量身定制的软件无论在用户体验上还是功能实现上都优于购买的标准软件。 
   判定ERP是否应用成功的基本因素有:  1. 是否支持决策2. 是否提高组织(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与响应速度3. 是否提高项目小组(部门)领导与协调的能力4. 系统模块范围选择是否合理5. ERP软件包是否有效6. 是否正确实施ERP7. 对ERP的项目小组和用户的培训是否有效
误区三:把数据仓库当成信息化
一家民营医疗器械公司,早在2005年购买了在制品管理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但这两套系统是孤岛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任何的信息的传递是采用打印和纸张核对的方式。
我从数据库里导出了几年的数据,由于命名和录入的不规范,我建立了多个对照表,手工整理进行分析后,让我大吃一惊:一是年销售额一万元以上的产品中,库存量最高的产品可供16年销售;二是以金额计算的库存周转天数长达428天;三是生产线在生产是仓库堆满的产品而库存已经缺的产品却未排生产计划;四是只管往系统里录入数据,未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五是每个系统只有一两个用户对系统有所了解。
可想而知,企业有多少的钱放在仓库里,又有多少订单极有可能丢掉。在民营企业中,因行业的要求,这家医疗器械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意识还是比较早的,但由于不了解数据和信息的差异,一直让系统处于数据仓库状态,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和民营企业相比,欧美企业比较重视信息分析,但很多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析状态。这是一家典型跨国欧美企业,每个星期二下午两点到四点是全公司运营会议、
周一是各部门文员最忙碌的一天,早上一来便把系统里的数据导出来,再手工剔除掉“经验”告诉她的异常数据,整理和汇总后在Excel中制作图表放到PPT上,赶在下班前发给各自的经理和主管,让他们填写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周二早上把收集上来的信息汇总后存到会议的公共盘中等待开会。
软件公司在卖软件时会告诉客户说可以提供什么什么信息,而实际上指是数据而非信息,对于绝大多数软件,客户购买的是一个数据仓库,无论是SAP还是Oracle,都缺少信息分析模块。
尽管说可购买专门的BI来实现信息分析,但里面的定义无非是惯常的图表分析,其实分析结果的准确依赖于分析者的理解,同时部门的本位主义使得每个部门只展示对本部门最有利的信息,并剔除掉所谓的异常数据。
本文转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编等你们抢留言区沙发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