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业工程还干啥?来接着侃!

2017-04-06 段邺 工业工程实践者


一起来聊五毛钱的,奋战一线的IE究竟还在干啥呀?原创第二弹!老基友你不得来支持支持么~



题目:

工业工程三大工作内容(二)——处理异常

作者:段邺 



宝宝们

好久好久好久不见啦你有木有想我


以为我们弃坑了吗?

不!坑还是要继续挖的,万一哪天掘到宝了呢~


实践者毕竟有辣么多IE小伙伴关注

我们哪敢辜负大家的信任

丢下大旗撒丫子跑路呢你说似不



但是我们也做了小小的调整:

从今以后我们的推文不走量了,

改走质量……

哎呀反正就是

不会每天推送一篇爆文

而是精躬细耕每一篇原创和每一次解读

到底是弄啥嘞?

别急,留点悬念嘛

咱以后有的是时间,一起来慢慢聊(撩)哇


好啦,咱开始撩聊正事儿。


上一期我们说到IE的三大工作内容分别是:设计流程、处理异常和改善。复习请戳这里→来自一线!IE三大工作内容(一)


设计什么流程呢?小到一个产品的生产流程,大到一个跨国集团公司的供应链设计。可能我们每一个战斗在制造业的IE新人都会从设计某一个产品的生产流程开始;又比如我们的IE前辈——库克大神,在接管苹果之前,主要就是负责管理苹果的全球供应链。


今天我们再试着聊一聊第二部分——处理异常!


 1. 没有第一次的完美 

之前有一位前辈说,一次去富士康参观的时候,看到墙上写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顿时感觉醍醐灌顶,好多想法在脑海中奔腾——


“我们后期做的多少改善,其实可以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避免掉呢?这些“后期的改善”换个角度看,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没必要的浪费”!正所谓良医治未病,等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才消耗物力财力人力精力去改善,是不是有点浪费了?!”

 

不过,在下认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固然可以当做一种追求的方向,但如果以有问题没解决为由,把项目一拖再拖,迟迟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就跟考试怕的不了满分就一个字儿都不写的道理,是一样一样儿的。考试的时候因为担心得不了满分,而迟迟不敢把自己能想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写在试卷上,成绩就是零分!虽然不全会,写上也或许确实得不了满分,但总比因为没写而得零分好一些吧?

 


另一方面,现实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总是会因为一些财力、人力或其他方面的约束,很难在一开始就做到完美,所以我们只能是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免“没必要的后期改善”。

 

 2. 不可避免的异常处理 

上面我们说到很难再一开始就设计完美,那么执行不完美的设计方案来时,肯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工程人员来处理异常问题了,其中比较常见的异常问题主要有来料问题、规格问题、流程问题和工艺问题等等。

 

   1. 来料问题   

主要是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有问题,比如螺丝孔径偏大导致螺丝锁附时滑牙、来料外壳刮花影响外观等等。


这类问题一般是通知驻厂,让其协助检查剩下的材料有没有问题,将不良品挑出;检查已经投产的机台,是否有问题。


先确保本次生产能顺利进行,然后再要求厂商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方案,并提供相应的8D改善报告,以确保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发生。


还有一类情况是前工段交接的零件加工有问题,比如组装工段交接给包装工段机台的机壳外有刮花,那我们工程部门就需要分析并求证是供应商的来料有问题但组装段没有发现,还是供应商来料没有问题,是在组装的过程中刮花的。


    2. 规格问题   

即设计人员给出的设计规格有误,比如供应商提供的上下机壳,是符合零件规格说明书的尺寸要求的。


但我们实际组装时却发现组装后缝隙过大,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这时可能就是设计人员给出的尺寸要求需要调整下了,比如缩小尺寸,或者缩小公差范围等等。



    3. 流程问题   

即我们IE工程师设计的流程不合理。比如PCB板上面零件的插件顺序不合理,就会出现前面插的零件对后面插件造成干扰的情况。我们一般遵循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小到大、从上到下来进行排序。


    4. 工艺问题   

比如塑胶类材料的压模成型问题,电子类原件的SMT问题等等。这个一般是需要由工艺工程师来处理的,但每个公司的分工有所差异,会有IE兼工艺的情况。


 大神,您怎么看?

唐老师——IE经理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这个提法非常好!许多企业的想法是反的,所以造成后期投资远超想像,这和我们说的“冰山原理”雷同,多数企业的理由是初期投资太少,要求慢慢改善,但这和从工业生产整套流程和体系考虑方案并不矛盾,之所以最终结果有差异,还是设计者或选择供应商的能力问题。


张先生-工程部长助理-农机制造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我理解的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改善工作,在自己已经掌握的工具之内,尽最大可能发挥到最佳,而不是明明可以改进80%,缺却偏偏留一点余地,等一次再去改进,以便体现自己持续改进的思路,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被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束住手脚,非要等到尽散尽美才去做事情,这样反而耽误了事情,还回到前面,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


张部长——电子显示行业

IE起源应该是时间测定与动作研究吧,这是基础,再改善其中的浪费。感觉现在大家谈的IE是东拼西凑的,一会精益,一会品质的 ,一会TPM……还设计流程。都是瞎折腾,制造型企业就是提升产能(降低瓶颈工序TT),省人力,减少不良~IE通过这三方面思考展开工作就成功了。


我现在都不敢招IE毕业的了,新人对工厂内很多情况不了解,夸夸其谈,容易眼高手低。招聪明的教他符合工厂的,再把IE的工具一套,就IE了、精益了。


偶尔-IE-玩具行业

现在所谓的精益或者IE,全部跑偏了。我认识一个精益人,竟然不知道IE,可惜了,精益只是IE的一种表现形式。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刀用来砍人叫砍刀,切菜叫菜刀,剪指甲是指甲刀,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是刀。


我希望精益和IE人,能潜下心来,好好做好最核心的东西——时间和动作研究、成本IE核心技法就是时间和动作研究(宏观一点,不只是针对人的动作和时间),加上一个成本判断。以上是我对IE和精益的思考,并且本人已经回归现场,重新学习观察。


 周同学——国企改善专员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和改善的关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指的在当前条件下,对问题恰当的、合理的、符合当前的JIT的做法。很显然第一次做对并不意味着以后不用做改善了。而是说我们学会了用精益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的流程。针对第一次做对之后改善我们可以认为是——与时俱进。比如说广告词里面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更多的是指的一种分析的方法和逻辑,而不是说问题本身做到有怎么对。简单说,针对第一次没有做对而进行的改善,是我们当前很多咨询顾问或者内部的工人所做的事情。


这个是我们当前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人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到苹果公司的创新,他们应该就属于第一次做对之后所做的改善。很显然这种改善这种与时俱进,或者说站在用户的角度、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的更加满足客户的、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改善,才是我们更加希望的,也就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个人认为这种创新的改善,应该更加的有价值,同时呢,也是很多咨询顾问所忽略的,因此才提及。另外,根据2017年目前所做的工作吧,说一些感想。


根据我们近两年多所进行的精益管理,或者说改善工作。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精益学习者,往往考虑的是宏观的,比如说企业战略、绩效薪酬、运营管理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引进精益是由于咨询顾问与企业高层沟通所带来的。


而那些已经有精益生产基础的企业。往往会有具体所指。专职的IE或精益人员就很难涉及到宏观层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有精益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场IE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和体现价值。


而对于半路出家的精益学习者来说,由于精益的转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很难在短时间取得效果。这个时候,高层和一把手的绝对支持起着很大作用。否则的话,这些人将很难有所作为,也很难体现其价值。

今天我们分享了IE三大工作内容:设计流程、处理异常和改善其中的第二个部分——处理异常。异常问题主要有来料问题、规格问题、流程问题和工艺问题等等。



不过因为每个公司的分工情况不同,实际中IE的工作内容会有些许差异。比如有的公司是IE兼职工艺工程师;有的是IE只负责对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厂商沟通改善、追踪8D报告等是由QE来负责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在进入公司后,详细了解。


下一弹期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客官您请瞧好哇~



作者:段邺

制作人:阿青

排版:阿青

本文由作者授权“工业工程实践者”微信公众号编辑、排版并推送,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谢谢!


推荐阅读:

李春田在清华大学IE博士论坛上的发言

阿米巴经营原理

精益生产(中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