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巧妙运用科学管理来创新创业

2017-08-09 工业工程实践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编和你聊一聊创业那些事儿。



题目:

穆藕初与科学管理(二)

作者:小莫 

来源:新浪微博


创业者的开放式眼光

想法不重要,机遇不重要,掌握市场的节奏最重要,那就要看你的眼光咯。


在上一篇当中我们了解到,穆先生与科学管理有很深的渊源。但据小编所知穆藕初是一位非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农科硕士,而在1916年以前在美国攻读MBA的中国流学生已有五人之多,但他们归国以后在引进和发展科学管理方面却没什么建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穆先生作为一名在读的留学生能有如此的眼光??

   

当然是与其经历及学识分不开的。穆藕初三十三岁出国留学,当时的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工作是在江苏铁路(民营)指挥铁警,尽管那时候工资已经不低,但他还是坚持辞职去美国学习。


因为早年受到列强对中国欺凌压迫,因此他立志要学好本领来兴邦。在这之前,他当过学徒工、当过海关(凭自己的外语考上海关),而进海关也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之后他又当过学校的英语教员。这样的人生阅历使他比一般青年学子要早熟得多,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观感更敏锐和更有深度。(word哥,厉害了!)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全部,那你就错了,除了非同一般的人生阅历,还有以下几点:

1、明确的创业目标,促使他广泛涉猎,他不仅学农、学工,还学了科学管理——只要他认为有价值的新科学,都会用功去学习,并力图融会贯通。而且他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美国的二十余洲。


2、闲时无计划,忙时多费力。在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他都有满满的计划,或是去企业做调查,或是去现代化农场实习,学习美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建设。


3、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他知道管理正是当时中国所需要的,因此他抓住了泰勒刚发表著作的时间,登门求教。在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五年之后,其译作《学理的管理法》由中华书局1916年发行——“科学管理”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

(PS: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五年几乎就意味着同步。膜拜大神~~)




中国第一次“科学管理”实践

理论知识学完后,那么就到实践了。


第一次实践:  

穆藕初学成归国后,当即与兄长筹集20万两银子创办了上海德大纱厂。当时,市上进口棉纱较多,“其纱质精良,售价高昂,以日本纱为最”。所以对于穆藕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有压力就有动力,穆藕初“搜集市上最佳之纱若干种,逐一检验其优点所在”,并将各纱优点集于自厂所出之纱。不出数月,德大所产“宝塔”牌棉纱“竟脍炙人口”,并在翌年北京举办的评比会上获得第一。首战告捷后,穆藕初名声大振,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


第二次实践: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与成功,其后创办的厚生纱厂也声誉日隆。当时记载:“国人欲新办纱厂者,皆自参观先生之厚生纱厂为入手,且多派员至纱厂实习,无形中厚生纱厂不啻为在华美国机器之成绩展览会及实习工厂。”


第三次实践:

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面对当时中国巨大的市场,穆藕初开办纱厂的脚步并没有停下。1918年,厚生纱厂开工不久,穆藕初希望让企业与原材料产地更为接近,于是赶奔中国交通要道郑州考察,决定把这里作为纺织企业向原料中心转移的基点,向内地拓展。消息一出,上海要投资合作者众多,经过复杂筹备之后,豫丰纱厂于1920年正式投产。


三次实践的成功与科学管理的原则密不可分,穆先生也曾表示:当年秉着科学管理的原则去改良、去管理,“我的厂总比别的厂盈利多些,如遇到不景气的年度,即使亏本,也总比别人的厂亏得少些。这不能不说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所以多学点管理的知识总没错)


那么如此优秀的人的创业之路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当然不是。这其中有外界的因素阻挠,也有自身管理方式的不妥。


外界的困难:1920年后的中原地带是不断而且长期的军阀混战,豫丰纱厂在内战、苛捐杂税、帝国主义压迫的夹缝中苦苦支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豫丰纱厂把设备转至重庆,设立分厂,关键时刻为中国工业延续了血脉。


管理的困难:为提效,穆想把先前由两个人管理一部车的传统做法,改为由一个人管一部车,以提高效率。于是他挑选了40个精壮女工试验,说好每个女工的工资可由四角提高到六角。试验结果很成功,且数量和质量均和以前一样。可是两天以后,这些女工都说再做下去要生病,不愿再干了!一再另选,都是如此。


经调查后,穆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余400女工不许她们这么做,因为如照此改革。势必有一半人要失业。因此这40个女工如果再做,就得“吃生活(挨揍)”。于是穆就顺应民情,改为要求这40人减少一半废品(废棉花),每人则酌加工资,结果劳资双方都合算。




与日企不可避免的遭遇战

 穆藕初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就是日企,电视剧《大染缸》中,已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日本企业对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巨大冲击和野心。(打了个小广告,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看看),那其他大国哪去了呢?当然忙着打仗去了(也就是一战期间),保国要紧,也就无暇顾及中国市场了,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算是一个难得、短暂的“黄金时期”。

 

困难像弹簧,我们的穆先生是一位民族意识特别浓烈的实业家,自然不甘人下。台湾学者陈三井曾归纳穆藕初的商战理念: 穆是个非常重视商业策划(编者注: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市场运营)的人,强调“要妙应时机,发在机先,投人所好,所出物品,为大众所需要”。


   

同时,穆藕初纱厂管理科学,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品质极其优良(这些也是在现在的竞争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对在中国享有特权的日本企业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威胁。

   

穆藕初“科学管理”的成功,使得其他民族资本企业都赶来凑热闹,纷纷效仿。上海和其他主要工业城市的不少企业,按照科学管理思想的要求,对生产、管理进行改造。

   

这样,在穆藕初的带动下,中国企业界形成了一股学习科学管理热潮,促进了华商企业的发展。进而,中日棉纺织业两军对峙的形势,在上海滩也慢慢形成。就技术、管理、市场、士气等方面来看,以穆藕初为代表的中方当时并不处于劣势。


这恐怕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首次在与日本人的激烈交锋中可以毫不逊色地分庭抗礼。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鼓掌鼓掌。




总结

今天的工业小讲坛带我们回忆了穆藕初的创业之路,与其创业所取得的成果。


穆是个放弃体制内的好工作,努力自强,造福于民的人,而且非常重视商业策划(编者注: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市场运营)的人,强调“要妙应时机,发在机先,投人所好,所出物品,为大众所需要”。他秉着科学管理原则去改善,去管理,使他的厂盈利多多。


在穆藕初的带动下,中国企业界形成了一股学习科学管理热潮,促进了华商企业的发展


小编就瞎BB这么多了,多学点管理知识,多多锻炼自己的眼光总没错,我们下期再见。


采集:段邺

编辑:小莫

排版:小莫

本文由“工业工程实践者”微信公众号小编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务必保留此署名模块,否则按侵权处理。


推荐阅读:

IE黑历史——运筹学

如何优雅地确定周期时间?

IE招聘集结号!你想要的大公司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