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的精益生产,中国学不会?

2016-04-08 工业工程实践者

黄亚南说:精益生产并非源自日本,而是美国人在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丰田生产方式之后,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总结出的一种生产方式。

题目:日本的精益生产,中国学不会?
在中国制造业,如果没有提到“精益生产”,就仿佛没有在企业界待过。人们对这一“源自日本”的生产方式顶礼膜拜,学而时习之。
但黄亚南说:精益生产并非源自日本,而是美国人在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丰田生产方式之后,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总结出的一种生产方式。
 “学习日本的前提是我们了解日本企业和日本经营管理方式。盲目的学习只是邯郸学步。”黄亚南这样对《世界经理人》记者说。作为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黄亚南曾多年担任日本企业高管,有“日本经营管理专家”之称。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是根据现实情况,甚至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你如果生吞活剥,非要把人家的东西生搬硬套过来,不但做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有些企业学精益生产,把能省的都省掉,最后连活都干不了。”


黄亚南认为,丰田式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日本特有的社会文化之上的。他举例道:丰田实行零库存,但是有一次,一个生产关键部件的工厂失火了,重新生产起码要几个月。
在中国,卓越的零库存管理只会成为危机发生时的诅咒,企业将停工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失火后的第五天,丰田的生产线居然神奇地复工了。起作用的是日本传统的“磨合式生产方式”,这是丰田生产方式中最灵魂的部分,但却被精益生产的总结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在火灾发生的当天,余火未尽,这家工厂的工程师便已在清理的现场计算恢复生产需要的各种配件和人员安排;火灾第二天,工厂便设立紧急指挥中心,架起上千条电话线向协作单位紧急求援。而每家企业也都表示全力配合,因为他们意识到,商业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生产链都会受到影响,一损俱损。


从丰田的例子可以看出,磨合式生产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配合”——在日本企业中,参与生产的各方都能够做到信息和技能的共享,从而能够解决很多棘手问题,生产出更为复杂的高端产品。而且,这种磨合式生产并不局限在企业内部,甚至还扩展到交易伙伴那里。因为只有关联各方都能紧密协调,才能最终完成最尖端的产品。

磨合式生产是由东京大学藤本宏隆教授最先总结出来。他认为,与之相对立的是美国式的“组合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各方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独立各自完成任务的生产方式。
各方所生产出来的零部件简单组合起来就是最终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强调每个人独立工作的能力,生产的参与者之间有无默契关系并不重要。
日本米其林公司生产总监Kenji Hara 曾表示:精益生产的精神不太容易复制到中国公司,因为中国的个体原则和日本的集体原则不容易匹配。
但黄亚南的看法是:精益生产方式是对丰田生产方式的提炼,是一种理想化的东西。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在实践上本来就意义不大,如果生搬硬套,反而会让中国企业更加机械,更加僵化。
而丰田人自己也说,丰田生产方式本身是跌跌绊绊、侥幸成功的东西。如果不理解而照搬过来,那只能是邯郸学步。本文转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