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禁红墙:悲凉历史的见证者

2017-02-21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故宫,旧称紫禁城,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曾是中国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皇宫。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经五百年兴衰荣辱的帝王宫殿终于向公众敞开了大门。这座几经风霜的皇家宫殿,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系,不仅见证了八国联军入侵、清帝退位,更经历了日寇侵华、文物南迁,国共内战,文物迁台,最终形成一宫两院格局。老衲读史今日推出专题《故宫:铺陈两岸历史卷轴》,这是第二篇《紫禁红墙:悲凉历史的见证者》。



雄伟的紫禁城,红墙黄瓦在阳光的映衬下金碧辉煌,一片皇家气派。然而进入19世纪后,大清王朝逐渐衰败,经历了战争、入侵、退位,紫禁红墙默默地矗立着,“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被抛弃的宫殿


1900年,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风起云涌,京津一带声势犹大。各国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响应。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干涉。6月21日,慈禧太后向11个国家同时宣战。回应她的是两万多联军士兵的进攻。不到两个月,联军从天津一路打到北京。8月14日凌晨,英、美、俄、日四国分兵攻入北京城。15日,美军先后攻占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皇宫仅剩下最后一道门:午门。美军架好炮准备轰击,英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都很着急,不想让美国人抢先进入。各国司令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暂停对皇宫的军事行动。联军对北京的进攻最终止在午门前。


在这之前,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一批王公大臣装扮成普通百姓,仓皇从西华门逃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奔走两千多里来到西安。临出皇宫前,慈禧命太监将光绪最宠爱的妃子、幽禁中的珍妃推入慈宁宫后顺贞门内井中淹死。同时委任咸丰的两位贵妃瑜妃、瑨妃为皇宫留守。


为了满足联军官兵对紫禁城的好奇心,联军总部决定组织各国官兵列队入内参观。


8月28日清晨,各国部队汇集在大清门内。按事先订好的协议,由800名俄军作为先导,其后队伍由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组成。各国公使和司令官以及军事记者、使馆职员、侍卫队等参加阅兵式。俄国利涅维奇中将因军衔最高,代表各国司令官检阅部队。阅兵完毕,英军施放礼炮宣告参观开始,各军列队进入紫禁城,由大清门进入,经内左门,出神武门,一路鼓乐齐鸣。


阅兵之后就是参观。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美国人赫德兰如此描绘他所看到的场景,“慈禧居所之美绝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只有看到墙上的中国500年前绘画大师的杰作,看到康熙、乾隆时代巧夺天工的宫廷瓷器,看到这些专门为皇室烧制的瓷器精心摆在精雕细琢的中式桌子上、托盘上,看到华丽的丝质绣花门帷,看到那些专为皇上、太后们织成的精美绝伦的挂毯,我们才可能体会到慈禧私室的富丽堂皇和优雅尊贵,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然而这种美并没有保存下来。一个英国士兵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清朝的玉玺被日军抢走,太庙中的玉册族谱被英军抢走,俄军阿列科谢也夫将军把慈禧寝宫内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几乎全部散失,其他经史子集等珍本图书,一共损失4.6万多册。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不用说奇珍异宝,就连用来储水防火的鎏金铜缸都被刮掉鎏金,累累刀痕至今犹在。


在向天下颁布《罪己诏》以及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偿9.8亿两白银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到紫禁城内,继续以往的奢侈生活。


宝座失主


1908年年末,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逝,继承皇位的是年仅3岁的溥仪。


还在西安时,一向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慈禧痛定思痛,宣布变法。但这场被后人称为“清末新政”的改革并没有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在溥仪即位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孙中山与袁世凯南北议和,达成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若能逼迫溥仪退位,即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密约后,清朝覆灭的结局已经注定。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天,摄政王载沣已退归藩邸,袁世凯则称病不入朝。清朝最后一班大臣在袁世凯代表、外务部大臣胡惟德的带领下,向养心殿走去。片刻后,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6岁的溥仪进殿,坐到宝座之上。隆裕太后在众官行礼后交出退位诏书,盖上印章,由胡惟德捧起宣读。在念完诏书后,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退出殿外。至此,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就此终结。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筒子河内的四方天地依然是清逊帝溥仪及其皇族的私人财产,不属民国所有。


此后,溥仪仍沿用宣统年号,以及一批遗老、大臣、太监、宫女、仆人、侍卫,依然发布“上谕”封官授爵,颁赏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俨然是个小朝廷。依然拥有特权的他们也很善于利用紫禁城里的文物为自己的生活铺路——即使民国政府承诺“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但这一笔常人眼中的巨款难以维持紫禁城的基本开销,更不用说溥仪想要外出留学,需要一大笔学费。仅从1922年7月至12月12日,清室便以赏赐、借去等名目盗运出宋、元、明版书籍200多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多件。


从1912年至1923年,民国八任主政者,从袁世凯到黎元洪再到曹锟,一律遵守优待清室的承诺。北洋政府历任总统就职时,还循例派遣“专使”,以外国君主之礼前往清宫送国书。1922年溥仪大婚,黎元洪送珐琅器等礼品8件,红帖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与紫禁城久违的外国公使,也以私人身份前来祝贺、观礼,干清官还特地安排了一个招待酒会作为答谢。


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安徽督军张勋奉黎之召,率3,000“辫子兵”入京“调停”。张勋入京后将黎驱走,伙同康有为等拥戴溥仪复辟,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段祺瑞誓师讨伐,为时12天的复辟以张勋兵败收场。参加讨伐复辟的旅长冯玉祥提出把溥仪赶出清宫,遭段反对。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第三路总司令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摄政内阁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冯玉祥派京师警卫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李煜瀛率军警前往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在5辆汽车护送下,溥仪及其妻妾由神武门离开皇宫迁居醇王府。


保卫故宫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李煜瀛任委员长,政府方易培基、蒋梦麟、鹿钟麟、张璧、范源濂、俞同奎、陈垣、沈兼士、葛文浚等9人以及清室方绍英、载润、耆龄、宝熙、罗振玉等5人为委员。为昭信于国人,另以京师警察厅、京师高等检察厅、北京教育会为法定监察员,社会名流吴稚晖、张继、庄蕴宽为监察员。国务院与所属各部院各派2人为助理员到会。委员会职责是“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公。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善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博物馆等项之用,籍彰文化而垂久远。”


12月20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通过《点查清宫对象规则》。议决于22日召开全体人员会议,23日开始点查。清室方面无人到会,反而暗中联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企图实现溥仪复宫。21日,临时执政府要求停止点查清宫对象。后在多方斡旋下,最终同意进行点查。


经过将近一年的初步点查发现,清宫保存的文物共有117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无不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委员会将点查结果编集出版《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决定仿照法、德等国皇宫博物馆先例,成立故宫博物院。次日正值双十国庆,故宫博物院在干清门举行开幕大典,理事长李煜瀛报告筹办经过情况,并向在场的人们说,“从今日起,这个地方属于每一个国民了。”当天新辟5条参观路线,北京万人空巷,人潮涌向故宫。


作为曾经的权力中心,紫禁城一直遭到各方觊觎。1923年,北洋政府因国会会场狭小,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并将三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后因吴佩孚在《顺天时报》刊文反对而告终。1926年,吴佩孚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开进北京,希望“接收”故宫,作驻军用,迫令故宫博物院腾让,后经过庄蕴宽等人斡旋,此事作罢。同年,还发生内阁秘密议决改组故宫博物院,成立清朝遗老把持的“故宫保管委员会”事件。因在故宫问题上反对政府作为,李煜瀛、易培基、陈垣等人竟遭通缉、逮捕。


直到北伐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特派易培基接管故宫之后,故宫博物院各项业务才日渐完善。除了成立古物、图书、文献三馆以及各类专门委员会,同时还派人赴天津海关调查溥仪运出宫外书籍的情况,并及时扣留。


就在一切都走上正轨的时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外敌入侵时,文物难免被抢夺的厄运。值得庆幸的是,国民政府认识到了这些文物的价值,没有让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侵华两次文物浩劫的历史重演,一场文物大迁徙开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