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历史上的千年大计

2017-04-10 王夷甫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本公号旨在介绍更多的历史信息

所转载的文章仅为当事作者个人意见

不代表本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长按对应二维码并识别,即可订阅



近日,“千年大计”成为网络红词,并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普遍好奇。


那么,历史上的千年大计有哪些呢?


事实上,中国最早、查有实证的千年大计,是周公兴建的洛阳城。周公东征之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奠定了周朝分封统治中原的地理基础,《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同丞相李斯的意见,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以郡县制度治之,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这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先例,从此奠定了郡县统治的基础。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汉武帝命猛将霍去病出兵河西,进击匈奴,不但摧毁了匈奴的军事优势,也将河西版图划入了中原境内。《西河旧事》载当时的匈奴人哀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奠定了中国文明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


公元587年,隋文帝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雏形,唐太宗使之制度化。开宝六年,宋太祖进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取录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殿试,名次也由皇帝亲定,自此以后,进士都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取士的数量大增,每科进士通常达数百人,并且放宽了应考条件,不论财富、声望、年龄皆可应考,对偏远地方的考生更给予路费,科举制度公平性大幅提升,许多大臣的子孙也未考上科举,仅能担任中低阶官员。这一举措极大地强化了中国体制的政治稳定性。


同样,西方同样拥有堪称“千年大计”的壮举。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修建“新罗马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君士坦丁堡,开创了西方世界东西帝国的千年历史;公元1703年5月,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在打垮强敌瑞典以后,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修建了宏伟的港口新都“圣彼得堡”,预示着俄罗斯帝国走向海洋和现代化,由此奠定了俄罗斯世界强国的地位。


总之,千年大计,不但是一个国家走向伟大的壮举,也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