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朝鲜与韩国:脱离中华文化圈的不同命运

2017-09-23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长按对应二维码可分别订阅老衲读史、秘史和读书


在中国以庞大的地域和人口所组成的超强地区国力威慑周边建立了朝贡体系后,中华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周边,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但到了近代,随着中华帝国的衰落,除了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斩断了与汉字的联系。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朝南海尉赵佗趁机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与刘邦同时代燕人卫满率众入朝鲜,建立卫满朝廷。


两年后,朝鲜国王卫右渠与汉朝发生冲突。汉武帝东征卫满,把朝鲜纳入汉朝领土,设立了乐浪(平壤)、玄菟、真蕃、临屯四郡,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


在归于中国统治之前,朝鲜本地文明已经出现,但他们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


韩国现存的崇礼门是典型的中式建筑


朝鲜自秦纳入中国版图后,中国官员、民众往来于朝,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两地,汉字影响不断深入。


自汉至唐,朝鲜在中国的管辖下,律令、官员选拔制度、教育都与中原王朝一样,逐渐“通诗书,识礼乐,为文献之邦”。其历史典籍,如《三国遗史》、《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也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到新罗时期,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崔致远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于874年通过了唐朝的科考,声名鹊起,成为著名诗人。28岁时,他载誉而归,被称为韩国文学之开山祖。


朝鲜脱离唐代独立建国后,以儒学为内核擢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依旧是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朝鲜社会各领域已根深蒂固。政府非但没有脱离中华文明圈、放弃汉字的意愿,反而通过科举制度学习四书、五经等古籍,强化了汉字学习。


不过,汉语与朝鲜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他们不得不面对“国之语音,异乎中国”的问题,即汉字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语言。


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发展出新的文字系统,如越南的喃字、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以应对这个问题。


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命令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吏读”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1443年朝鲜公布了创制的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


虽然世宗大王以推行新文字,让百姓学字为理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王朝对于朝鲜半岛的控制力下降,国力大不如隋唐时期所致。


然而,这遭到一直接受中文教育的统治阶层与士大夫阶层的抵制,谚文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儿童和妇女。


进入近代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失去了它在东亚汉文化圈中传统的领导地位,以及由此而保有的文化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朝鲜半岛开始了一场关于汉字的战争。


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衰落到谷底,朝鲜李氏王朝开始去中国化。1895年进行了“甲午更张”的改革,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谚文结合使用。


1910年,日本殖民朝鲜后,将朝鲜半岛的大量谚文文字书籍没收烧毁,同时取消中学课程的谚文教学,强迫完全采用日本学校的课程。二战期间,总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鲜语学会,有的学者被逮捕入狱。


日本的压制激发起朝鲜半岛强烈的民族意识,一度备受冷落的谚文因此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在那个年代,使用谚文成了民族主义标志,被视为反日爱国的象征。


1945年,朝鲜半岛虽然被苏联、美国分割成为朝鲜和韩国,但两国政府在废除汉字上出奇的一致,汉字自此正式退出朝鲜半岛的官方舞台。


沿用了千年的汉字被迫从历史舞台消失后,必然造成历史与文化的真空。尤其谚文的本质是对汉字的注音,韩语始终无法解决一音多字的问题,两国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朝鲜在建国后迅速抛弃了汉语,至于对生活有何影响,因为朝鲜的封闭外人很难知晓。不过据《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朝鲜几乎没有外教,金日成综合大学、平壤外国语大学、平壤国际关系大学都设有中文专业;金策工业综合大学、平壤医科大学、平壤印刷大学、金亨稷师范大学、人民经济大学等高等院校等开设汉语课。除了正规大学的中文专业和汉语课外,平壤外国语大学、人民大学习堂等还常年举办汉语培训班。这些培训班是一种强化学习班,主要为准备赴华留学的人服务。


在韩国,政府则在是否彻底废除汉字间不断摇摆。


1948年韩国为了纯化国语制定了《韩文专用法案》(法律第六号),从这条法案颁布之日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汉字战争便开始了。


在法案颁布后,学校的语文政策根据法案的规定,在“韩文专用为原则,必要时并用汉字”的原则下进行了汉字教育。


这种“必要的教育”一直到朴正熙时才废止。1970年,朴正熙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小学完全废除汉字教育。但是舆论强烈反对废止汉字,他不得不在2年后撤回汉字废止宣言,中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科目汉文复活。


虽然表面上恢复了汉字教育,但汉文被列为选修,不需要考试,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实用导致学生对于汉字没有学习动机。此外,政府禁止在小学阶段进行汉字教育,私下进行汉字教育的小学老师会因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被惩戒、免职等处分。


在这种情况下,汉字教育名存实亡。当几乎没有接受过汉字教育的谚文世代成长起来后,使用汉字的出版物失去市场。自1980年代开始,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频率,汉字仅用来表记与中国有关的人名地名。


与此同时,废除汉字带来的不便开始显现。根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有一段重要的高铁,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却用了吸水材料,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最后工程队发现,出错原因是将“防水”错认为同音的“放水”。


种种问题使韩国政府终于意识到汉字的必要性。


1999年2月9日,甫上台的韩国总统金大中便签署总统令,批准了文化与旅游厅的一项计划,推进中文和英文在道路牌和政府公文中的使用,打破了韩国近五十年来使用汉字的禁令。


政策转变后,汉字使用渐有复兴之势。


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韩国民间自发学习汉字。2003年,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建议属下的19万家公司,招聘职员时必须经过汉字考试。


然而,政府及民间每一次呼吁恢复汉字后,都会遭到韩语文化联盟、韩语研究协会等组织的反对。


这种争论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何时能结束则不可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