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明朝后期穷得只能用贡品充抵官员工资

2017-12-07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订阅

"老衲读史"的兄弟号“老衲秘史”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出身最为低微,坐上皇位后,内心严重自卑的他花了很大力气招徕各国进贡,营造万国来朝的氛围。结果,明后期国库透支,只能用万邦的贡品来给大臣发工资了。


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历朝历代多有外邦来朝贡的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亦不例外,招徕各国进贡。鉴于蛮夷之国大抵物产贫瘠,只需向明王朝贡献两三样本国或本地土特产就可以了。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只需要用麻袋装点倭瓜、豆角等土特产就行了。


但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并非如此,他们送来的贡品,往往有很多不是自己本国或本地所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琉球。


按《明会典》记载,琉球的贡物有:“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摺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这个名单中的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确系琉球土特产。但是此外的大部分物品,比如苏木、胡椒、象牙、其他香料均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大部分来自日本。这在中国史书中均载有明证。


为什么琉球要大费周折的进献他国土特产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奉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真理。面对万邦朝贡,中国是一定要回礼的,且一直采取“厚往薄来”,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以此来表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的便宜。这就好比贾母送给刘姥姥的东西,应该比刘姥姥带来的值钱。


朱元璋以“苛刻”著称,他制定的官员俸禄标准堪称史上最低,大部分官员们都吃不饱饭。但是对待属国,他却比历代的君主都要大方。史书记载朱元璋曾对礼部说:“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


由此可见,向明朝进贡,实在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


除了能在返程时带走大量精美物品,使臣在明朝受到的接待也非常细致周到。


中国皇帝历来认为“外交无小事”,前来朝贡的人都是国家的客人。所以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各国贡使吃喝花用都不用出一文钱,全部由天朝上国包了。


除了好吃好喝的招待,中国皇帝通常还会专门组织旅游,带领使臣们浏览京中名胜,让他们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天朝上国的风光。


因此,有生之年能来中国一趟,对外国使臣来说,实在是一件太幸福的事了。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大中华会万邦来朝了。


“厚往薄来”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数十倍暴利驱使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前来进贡。更有甚者,经常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凑到一起,花钱找个懂中文的人写一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朝贡,骗走无数钱财。比如洪武七年(1374年),暹罗(今泰国)商人沙里拨谎称该国国王委派他同使者一起来进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


虽然极度好面子,但是朱元璋毕竟不傻。进贡国干柴烈火似的热情烧得他屁股发烫,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

第一,限制朝贡次数。朱元璋下诏说:“入贡既频,劳费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他按照远近亲疏,给朝贡国发下规定,有的国家十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有的两年一次。


第二,限制朝贡使团的规模,规定每个国家进贡船只的数量,防止他们携带太多贡品。


第三,对贡使们发给执照,以鉴别真伪。朱元璋规定了“勘合”制度,“每国勘合二百道,号簿四扇。”进贡之人只有手持执照,验明正身,才能上岸。


但是这些限制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各国大都不遵守贡期,比如明太祖规定朝鲜三年一贡,朝鲜却仍然每年跑来一次。朝贡的规模,各国也从未严格执行过,一般来说各国带来货物总是大大超出规定。


到明朝后期,大明皇宫之内海外香料等土特产品堆积如山,国库却没有现金,只好把胡椒和香料发给百官充抵工资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纯手工熬制的阿胶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