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謇是如何拿到甲午状元的?

2017-12-20 杨之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订阅

"老衲读史"的兄弟号“老衲秘史”


张謇像


1894年,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这一年5月23日凌晨3时刚过,月朗星稀,清风徐来,北京城里的老百姓还沉浸在梦乡中。此刻,大清朝紫禁城东华门外已是车马喧嚣,那些穿戴整齐的朝廷满汉高官正昂首阔步地进入东华门,入朝值班了。


紫禁城南书房内,有几位年过六旬、白发苍苍的老臣们在忙活的不可开交,一个个神情肃穆,若有所思。房内办公桌上堆满了加盖印戳并密封的试卷袋。几位苏拉(清代宫廷干活的下等仆役)在忙着整理考卷。今天是光绪朝甲午科“贡士”(参加殿试前的举人应考生之专称)复试的阅卷日子。按照惯例,八位阅卷大臣,每人分得十份考卷,但资历最老的前四名阅卷大臣还享有特别的“优待”,每人又可以多分得一份试卷。


这八位阅卷大臣前四名依次是:首席阅卷大臣、东阁大学士张之万(1811-1897),光绪帝师、军机大臣翁同龢(1830-1904)、军机大臣李鸿藻(1820-1897)。他们不仅是位极人臣、深得朝廷青睐的汉人高官,还都曾是科举仕途的“明星 47 27811 47 13281 0 0 6113 0 0:00:04 0:00:02 0:00:02 6114。四人中,有三人是科举状元。其中,张之万是道光二十七年状元(1847年)、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状元(1856年),而徐郙是同治元年状元(1862年),最差的李鸿藻也是咸丰二年进士,同治皇帝的帝师,人称“北清流领袖”。由于资历老,他们四人每人各分得“十一份考卷”。


清晨5点刚过,八位阅卷大臣齐集保和殿,开始阅卷。在考评时,李鸿藻、汪鸣銮和志锐等人都齐声附和翁同龢的提议,认为张謇的考卷最好,理当“第一”。但是,张之万不以为然,他要推荐其门生郑沅为“状元”候选人。排名第二的阅卷大臣麟书则说,“吾序次第二,榜眼卷吾决不让,状元吾亦不争”。李鸿藻也跟着起劲,力挺翁同龢的门生张謇,与张之万辩论,气得张之万的花白胡须直往上翘。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执之后,张之万不得不做出妥协。结果是,翁同龢的门生张謇“第一”,麟书的门生尹铭绶“第二”,张之万的门生郑沅“第三”。这天晚上,翁同龢高兴!他主动提出请客,召集几位阅卷大臣饮酒。事后,汪鸣銮还送翁同龢“一条鱼”,表示祝贺。


5月28日凌晨“卯正”,即凌晨五点多,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准备召见新科状元。八位阅卷大臣手捧一等考生的考卷进入西暖阁。光绪皇帝问,第一名是谁取的?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酸不溜秋地说是翁同龢所取。翁同龢赶紧接过话茬,趁机美言几句,说张謇是“江南名士,孝子也”。听说新科状元既是“名士”,又为“孝子”,光绪皇帝龙颜大悦。随后,宣召张謇等人入殿觐见圣上。这一刻,多年来寒窗苦读的42岁老状元张謇不仅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他说:“五更,乾清门外听宣,以一甲一名引见。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一旦予以非分,事类无端矣”。如今,状元之名,不期而至,张謇顿时有一种看淡功名的超脱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