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为青年秦桧为何会变成投降派?

2017-12-29 张云筝 老衲读史

老衲读史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点此

关注

老衲秘史不容青史尽成灰点此关注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秦桧书法


宋朝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其中秦桧最具代表性。秦桧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还要“屈己”,不惜一切。


这种投降主义思想的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丧失了应有的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宋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际上就是苟且偷生,而他这种投降色彩浓厚的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秦桧在普通民众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倡和误国”的反面人物,老奸巨猾,包藏祸心,滥杀忠良。但是历史上对秦桧的评价则完全不一样。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宋高宗称赞他:“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谥为“忠献”。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因为“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于是削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谬丑”。


元朝时修《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后人对秦桧的评价痛斥者众多,但为其傅粉者亦有之。如《靖康小雅》评论秦桧:“公,儒也,内激忠愤,不顾其身,惟义所在,岂古所谓忠臣耶!”


明代王明清曾认为宋金“卧鼓灭烽逾二十年,此桧之功不可掩者也”。近年大陆,一些学者也以秦桧主和为是,谓能“审时度势”,而以主战为非,谓其“秉持义理”。


日本一些史学家也挖掘相关材料,以重构秦桧的生平及其所施行的政策。


但是上述这些观点都不能离开秦桧“力主和议”的思想。秦桧为相十八年,一直执行着投降主义路线。投降主义,也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外敌入侵的时候,背弃国家根本利益,竭力迎合外来侵略者的利益和需要,反对和破坏反侵略战争,散播亡国的论调,对敌人妥协、屈服、投降的思想和行为。


秦桧这一思想给南宋初期的政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金人南下之初,秦桧也曾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东京后,秦桧被金军驱掳北上。可见,一开始秦桧并没有“投降主义”的倾向,甚至还坚决反金。


但是从秦桧南归后,他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事事迎合赵构,因此官至宰相,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成为南宋时期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绍兴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屡破金军,进逼东京,秦桧却颁令岳飞班师还朝。次年,宋高宗与秦桧杀害岳飞,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


虽然在当时南宋和金朝之间力量差异明显,但是如果南宋能够利用机会,实现国家与民族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不顾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答应金朝的所有要求,那么或许不能给秦桧戴上“投降主义”的帽子。


秦桧虽然口口声声说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和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求和的方式,但是和平的获得不一定必然要妥协,要投降。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建炎四年,秦桧南归,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议讲和”。绍兴元年,秦桧又进一步明确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秦桧自北方而来,自然受到群臣的怀疑和猜忌。“南人归南”有着打消别人对他南归疑心的目的,但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南宋做不了主。至于“北人归北”,女真人早已提出,并非秦桧原创。


秦桧认为,如果北人都自动奔向金国,金人必然大喜,随后两国相安无事。但是他的想法遭到大臣反对,赵构也认为:“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然而,转折发生了。绍兴十一年和议后,南宋与金的关系相对缓和,赵构认为此乃秦桧“南自南,北自北”的功劳。


秦桧“南自南,北自北”的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使宋金之间暂时表现出缓和的局面,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为南宋后世的边防守备留下了无穷遗患。


“屈己讲和”、“欲和甚坚”与“以诚待敌”


绍兴八年,秦桧再次入相,推行投降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时的赵构与秦桧所提出的“求和”已经不再是一种平等的和谈,而是要放弃国家利益的“讲和”。


但是秦桧却为这种“求和”涂上了“孝”与“忠”的光彩。大将赵鼎对此并不认同:“假使金人与我河南地,亦须严备。”江南刘大中也说:“和与战守自不相妨,若专事和而忘战守,则堕敌计中矣。”


当时的情况实际上对南宋有利,所以群臣十分反对这种委曲求全的“讲和”。韩世忠、张浚、岳飞等人认为金朝“内讧外叛,互相猜贰,拥兵角立,莫敢先动”,其军队“老弱尽行,人心乖离”。一旦军事力量有所恢复,必将南侵。一些大臣认为,自靖康以来国家就因议和而失策,结果以致徽、钦二帝被俘,如今“尚不觉悟”,再与金人议和,那无异是“引贼入家”。


秦桧为了让赵构坚定这一政策,说道:“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


秦桧的“以诚待敌”的思想,即要信任金人答应还南宋失地的允诺,同时,对于金人所提要求,也要诚心诚意的考虑,其实是对金俯首贴耳,任凭宰割。


绍兴八年,秦桧开始与金和谈。这次宋金议和的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两国以黄河为界,金将刘豫管辖的河南、陕西之地交还宋朝。宋向金称臣,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送还徽宗梓棺以及亲族。


自此,秦桧在朝中地位大为提升。然而和约签订不到一年,对南宋主张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完颜宗弼上台。


金朝撕毁和约,以宗弼当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这证实当初大臣们认为议和为金缓兵之计是非常正确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秦桧屈己讲和,以诚待敌思想的失败。


排除异己


宗弼兴兵后,秦桧仍然坚持投降主义路线。而当时宋军在战场上正占优势,秦桧却在关机时刻,解除武将兵权,削弱了宋军实力。


绍兴十一年四月,秦桧想方设法收回韩世忠、张浚、岳飞的兵权,密奏召三大将入朝,韩世忠、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明升官职,实解兵权。


之后秦桧使得岳飞受怨下狱,不但和议的阻力排除了,而且沿边兵力虚弱,造成了非和不可的局面。


金超方面提出“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为议和条件,因军中无将,南宋只能被动地接受金的所有提议,这就是宋金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议”。这次和约让南宋丢失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大片领土。


秦桧究竟为何转变


“靖康之难”前后秦桧都反对与金议和,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在士大夫群体中有极高声誉。但是南归之后,秦桧的思想发生了极端的转变,从主战变为求和。


秦桧为什么有这么极端的转变?


目前有如下几个解释:一是秦桧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他是金朝的奸细。邓广铭先生有“女真贵族阴遣汉奸秦桧归南宋”之说;王曾瑜先生认为“判断秦桧是奸细,大致是没有冤枉他的”,但同时认为“既然传世的史料不可能提供秦桧是奸细的过硬证据,就留下了人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空间”。


也有人反对秦桧是奸细的说法。何忠礼、何兆泉等通过史料分析认为秦桧是逃回宋廷,并非奸细。

如果秦桧并非奸细,那么他之后的行为该作何解释?


首先,秦桧在金朝亲眼目睹了女真人残酷凶蛮,使得他认识到仅仅依靠南宋的力量是不可能击败金朝的。回到南宋,秦桧又发现南宋小朝廷只是偏居江南,不思进取,于是他从主战渐渐倾向于“屈己救国”,与金朝“议和”。


其二,秦桧本人忠君思想深重,但是与岳飞不同,岳飞忠的是宋廷,秦桧只忠心于赵构一人。所以他积极迎合高宗的思想,宋高宗本人也有很强烈的求和思想,明确表示向金人彻底臣服,因此,秦桧的思想得到高宗的肯定。明朝陆容也因此评议说:“宋与金议和,天下后世专罪秦桧,予尝观之,桧之罪固无所逃,而推原其本,实由高宗怀苟安自全之心,无雪耻复仇之志。桧之奸有以窥知之,故逢迎其君,以为容悦以固恩宠耳。”


秦桧的投降思想,一方面促使南宋处于任强敌宰割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南宋后期投降派的阵营扩大,成为南宋后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