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代那些悲剧的基层公务员

2018-02-01 老衲读史


欢迎添加老衲个人微信号: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的公务员工资一直是舆论热点话题,关于公务员加薪更是重中之重,牵一发可以动全身。在公务员工资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来看看古代基层公务员过着什么生活。


中国古代的“秩禄”制度,等级森严,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禄是俸禄,是朝廷发给官吏的薪饷。官秩品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为二十级,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定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此外,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工资,实行“秩石制”,直接发粮食当工资。官员职位越大,也仅仅意味着,他能领到更多的粮食,并没有其他特权。


那基层公务员能领到多少工资呢?


著名的东方朔有个非常故事性的转折:他最早被汉武帝安排了“待诏公车”这个岗位,也就是在公车官署随时准备皇帝召唤,这种官员属于百石以下级别的斗食或者佐史,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小科员。就这样准备了几个月后,东方朔找到汉武帝养的一群侏儒,吓唬他们说:“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东方朔,我嘴皮子动一动,就能让你们人头落地!”侏儒们信以为真,求汉武帝救命,说是东方朔要杀他们。汉武帝很奇怪,传东方朔进宫。汉武帝问起缘由,只见东方朔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奉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粮食。”


这里东方朔提到了自己的薪水,“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一囊粟,是指一袋没有脱壳的小米;钱二百四十,是指二百四十枚三铢钱。三铢钱是汉武帝前期的主要货币,后来改铸五铢钱。二百四十枚三铢钱加上一袋没有脱壳的小米,就是东方朔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的所有薪水,也就是100多斤小米。如果要养活一家子,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东方朔去找汉武帝闹革命也就不难理解。


这一低薪政策绕过唐宋一直持续到明清,因为低薪而辞职的大有人在。先秦时期的《墨子·贵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因嫌钱少而“辞官”的例子。墨子曾推荐一人到卫国做官,但不久此人便回来了。原来,卫国国君起初答应给一千盆禄粮,结果到岗后只给五百盆。墨子当即问此人:“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意思是,如果给你的粟米超过一千盆,你还辞职吗?那人坚决地回答不辞!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实际还是因为薪资太低。


在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辞官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南山前,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五斗米”虽然在史学界有日俸和月俸之争,但属低薪是肯定的。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节操所在。事实是,由于当时县令的俸禄很低,多由年老胥吏或退役的下级军官充任,这些官员的形象很差,为世人所不齿。既拿不到什么钱,口碑又不好,陶渊明选择离开公务员队伍,实属无奈之举。


先穿越过唐宋再来看看明清,比较起来,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明史专家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书中有过精确的统计:“明代官俸之薄,是有史以来所少见的。宣德时朝臣月薪止给米一石,外官不过三石,原来的俸钞,因为贬值,每贯实值二三钱。洪武时代官俸全给米,有时以钱钞折支,照特价钞一贯钱一千抵米一石,到后钞价日落,才增定每石米折钞十贯。正统时又规定五品以上,米二钞八,六品以下,米三钞七。后又改在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其余俱支折色。照比例推算,正一品月俸得米十七石四斗,余折钞五百九十六贯,以贯值三钱计,合钱一千七百八十八文。外任正七品官知县实得米二石,得钞五十五贯,合钱一百六十五文。结果内外官都无以为生,朝官至于放遣皂隶,责以薪炭。”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清政府吸取了明朝薄俸易发贪腐的教训,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性补贴。顺治年间一度实行柴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烛炭银、案衣什物银等,后因财政紧张方取消。


回过头来看看待遇最好的唐宋时期。宋朝百官的俸禄看起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可是以此认为宋代基层官员过的很舒适那就大错特错了。《宋史·职官十一》记载,北宋前期的“公务员”工资基本沿用五代时期的俸禄制度:“所支半俸,复从虚折”,俸禄只有唐代一半。由于所支半俸中,大多数为实物工资,变卖成现金,又要损失一些,宋初公务员的实际工资只有唐朝的四分之一。好在宋初的物价不高,东西便宜,尚有粗茶淡饭,不至于挨饿受冻。宋人王在《燕翼诒谋录》中是这样说的,“物价甚廉,粗给妻孥,未至冻馁,然艰窘甚矣。”


至于县尉这种基层干部,待遇更是一般。按照规定,一个县尉的工资,大概是十贯钱左右。这笔钱能干什么呢?一般寻常年景,米价是三十到六十文钱一斗,每人每天吃饭要一升半米,加上十文钱左右的柴盐酱菜,一个月生活花不到一贯钱,十贯够养活自己了。对一般的家庭来说,还有老婆孩子,也许再加几头牲口。官场的应酬都不包含在内。所以,宋代的低级官员也很穷。宋代大臣查道,33岁考中进士,成为河北馆陶县的县尉,穷到跟老婆采野菜熬粥充饥,一度想辞官去卖药。当然他坚持下来了,在《宋史》也有了一席之地。


纵观二十四史中,以工资来讲,基层公务员也就唐朝过的滋润些,休假也人性化,其他朝代均以“低薪”为主。更何况,这些基层公务员,尤其是县令一级的,还要养着一群师爷、皂隶。在古代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供养、俗称“吃皇粮”的官员最多到八、九品,到县上顶多到县令下属的捕头(县尉),类似现在的公安局长就没了,再往下的公务人员,朝廷是不管的。换句话说,占到古代公务员队伍90%以上、在各级政府机关上班、为公家服务的师爷、衙役等基层人员,吃的都是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所以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怎么都不够用,不是辞职就是将手伸向百姓,或者将手伸向国库。


然而无论是辞职还是贪污,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更要命的是,除了明朝全体低薪,其他朝代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的差距过大。当东方朔为了挨饿想尽办法要见汉武帝抗议之时,丞相、御史大夫、中二千石这些高级干部,例如丞相,每月仅货币工资就有6万钱,加上粮食补贴和采邑租税,实际月薪是东方朔的900倍不止。让人羡慕的宋代公务员,当然还是指高级公务员,譬如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除以上薪饷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计有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也由政府埋单。宋代公用钱借贷利息与职田的收入,除由部门长官支用外,大部分进了部门小金库,隔三差五发放给官吏们,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官员出差或赴任时,可以凭朝廷发的“给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领用粮食衣服等。


贫富悬殊如此明显,引得底层官员尽抗议。薄俸既然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如此不利,在汉武帝以后基层公务员的薪水也开始上调。《汉书·宣帝纪》载有一条涨工资的诏令:“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增俸15%,这个工资涨幅还是很大的。值得一提的是,汉宣帝给公务员涨薪的动机,除了考虑他们工资确实太低外,还有防范公职人员贪腐的意思。

从史料来看,古代公务员涨工资的基本趋势,是向基层公务员倾斜,享受对象通常以级别较低的官员和基层公职人员为主,缩小高级公务员与普通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使薪资分配趋向合理、公平。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曾主张给中低级别官员加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刘秀在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正月“诏增百官俸”,特别指示:“千石以上,减于西京下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薪水折半的宋代,当其财政好转时,王安石马上推动工资制度改革,使得公务员的工资大幅增加。


然而,古代一直面临一个局面就是官员贪腐。无论是高薪养廉还是明太祖的酷刑都无法阻止大小官员攫取灰色收入,直到雍正年间将这部分灰色收入转成“正式收入”才告一段落。但是新的一幕出现了,养廉银并未完全解决廉洁守纪公务员的生活问题,反而让官场腐败丛生。有的官员为了拿到足够的养廉银,经常乱摊派,晚清人钟琦在《皇朝琐屑录》中称:“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