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在追什么?
当极端天气来临
他选择往风暴中心冲
当极端天气来临
那些电闪雷鸣
那些风雨咆哮
那些风暴过后的伤痕累累
你会从哪里了解它们?
或许是气象站监测的一组数据
或许是雷达上的一幅回波图
亦或许
还有在现场留下的真实影像
扫把般的墙云
有这么一群人
越是风大雨急
他们越要往“风暴中心”冲
在自然之手展示可怖之力的地方
他们,选择用镜头
拍下一幕幕奇观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气象摄影师
也被称作——
追风者
苏镝坷面对风暴
20岁的苏镝坷
正是中国气象摄影师“圈中”
新生代的佼佼者
在过去几年内
追逐超过100个恶劣天气事件
(以强对流天气为主)
累计行程超过20000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1/2周
他是B站上小有名气的Up主
@风羽酱-sdk
其原创作品最高斩获近千万的播放量
2021年下半年
在多家媒体对其进行采访后
苏镝坷以及气象摄影
似乎要“出圈”了
@风羽酱-sdk B站主页
(请注意!文章的最后有彩蛋哦!)
中国气象报社特别对话苏镝坷
聊一聊“追风少年”与气象摄影的
那些事儿
为什么,要追风?
根据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调查情况显示,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仍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对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预报、预警、防御等内容,备受关注。
“要想研究灾害天气,必须真实掌握现场的情况。第一手的影像素材,与数据一样,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很多气象摄影师,其实本身就是气象爱好者,对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很感兴趣。”苏镝坷说,他选择追风,就是将自己的两大爱好,气象与摄影,结合在了一起。
超级单体与追风者
对普通人而言,台风只是一种刮风下雨的天气,而气象爱好者则赋予了它们人类的情感:
它裹挟的风雨是温暖的,有热带海洋气息;它像人类一样会行走,会喘息;它在云图上初生、发展、增强、巅峰、减弱、消亡,和我们人类的生命规律一致。
为了更好揭示天气演变的规律,在每次追风中,苏镝坷和小伙伴们都会尽可能地走进“风暴中心”,“零距离”感受台风、强对流天气。
这种感觉,如同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打交道。
除了记录“天气的生命”,那些天气留下的“痕迹”,也值得留在镜头之中。
这幅在平遥国际摄影展上斩获殊荣的《SCAR》,记录的正是江苏盛泽龙卷风行走3公里后,留在现场的“伤痕”。
该张长图由数十张实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处理生产的图片拼接而成。画面中,龙卷风行进路线上所造成的破坏清晰可见,救援人员、消防车也尽数入画。要知道,对于龙卷风的判定和研究,恰恰需要对灾后现场环境的调查。因此,这张珍贵的摄影作品,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SCAR》
视频:《触目惊心!苏州盛泽龙卷风灾后UP高清实拍》(4K超清拍摄)
“当观众放大这张图像的时候,将会被图像中的信息量所触动。”苏镝坷说,“从图片上,可以清晰看到龙卷风行走的路径,包括破坏的宽度和破坏的力度。在这里,影像成为人们看到现场的最佳‘介质’。”
追一场风,分几步?
苏镝坷说,他的追风日常,就是不断的追逐、拦截、拍摄、剪辑、出片……循环往复“感知”每一次天气过程。
对于他来说,追风犹如追剧,“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每一段都耐人寻味。”
譬如,2021年7月初,第六号台风“烟花”逐步向浙江逼近,一场大戏随即登场——
开端:
消息一经发布,苏镝坷和小伙伴就开始迅速制定追击计划,他们知道追击台风的危险远高于拍摄强对流天气。因此,他们要提前判断天气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计划。长期追风,也让这些原本就是气象爱好者的年轻人,成了“半个气象专家”,均具备一些分析气象数据的能力。
追风团队在宾馆讨论观测方案
发展:
随着台风趋近登陆,追风团队已自驾车前往浙江舟山。因为天气现象不会等在某地出现,无论是追台风还是拍强对流天气,最临近阶段,他们往往都要自驾车,方便“灵活走位”。但追风路,绝对不好走。狂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雨点大朵大朵落下,车子在这疾风骤雨的侵袭下,不停左右晃动。“所有人在这种风力下难以正常行走和站立。”
台风登陆后的毁坏场景
高潮:
“拿住它!拿住它!”搭档王路澄努力手持风速计,实时记录当时的风速。在如此“凶残”环境中,大家互相搀扶对方,大声传递信息,但总是被呼啸的大风打断甚至“消音”。那么,究竟此时此地拍摄的内容,是台风登陆时的情况吗?现场给不了答案,还需要数据验证。幸运的是,他们测量出的最低气压数据,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数据,基本吻合。
24日晚,王路澄手扶风速计,在海堤附近测量数据
结局:
拍摄结束后,就是通宵达旦的剪辑、制作。这一场惊心动魄之旅在2021年8月1日以Vlog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观看次数达3.8万次。
视频《这一次,我们在台风中心》
“一部剧”好看与否,其实是存在很强的随机性。一般来说,每次追风平均只能拍到2至4组的最佳镜头,有时候甚至颗粒无收。“追天气往往是被动的状态,‘拍到’远比‘拍好’重要。”苏镝坷说,“因此,每当成功拦截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收网’,尽可能地收集素材。”
卷曲结构中的雨幕
天气追击,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永远不要停止追击!但追风并不是“作死”,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苏镝坷正在拍摄超级单体雷暴
01出发前5天
判断一个天气过程的发生趋势,观察其是否值得关注和追踪。
02出发前3天团队组织小型会商,查看中尺度模式,在考虑城市等级、交通情况、食物水源、住宿等要素的基础上,划定200公里的理想行走区域,制定缜密的规划以及备用方案,同时准备好纸质的地形-路网图。
03出发当天上午关注云图和雷达图,一旦发现天气过程开始发展,就立即带上充足的食物、水和电源设备,驱车前往落区;到达落区后,尽快架设好固定机位并开拍。
苏镝坷说:“要时刻做好最差的打算,谨记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2019年,苏镝坷拍摄台风“利奇马”过境的场景
追风,不只是在追
追风,不只是一次行动。
人们很容易遗忘曾经发生过的灾难,希望可以通过我的镜头,让这些历史性时刻得以留存,让人们看到这些“伤痛”,重新树立对灾害天气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爆炸”
因此,在苏镝坷看来,气象摄影作品一定要具有科学性,除了真实、克制,还要信息量足够大。这样的作品,既有大众欣赏的意义,又有历史鉴证和科研证据的意义。
苏镝坷在《SCAR》原有图像的基础上创建SCAR-再生项目,即为图像增加一份地理信息叠加层。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高品质航拍影像,完善灾后调查。
盛泽龙卷风路径再分析图像
SCAR-再生项目
再者,很多追风者都希望,自己的第一手影像资料,还可以成为气象部门监测数据的有效补充,服务于科研工作,从而帮助降低灾害损失。
气象摄影师,可以搭建起一个连接官方和民间的桥梁。通过展现最真实的气象灾害的“威力”,传递认识气象灾害的正确态度和认识;也能够及时帮助官方渠道解读、传播天气信息,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我相信这类气象摄影作品还可以为学界、业界提供某些“历史性时刻”的科研证据,助力大气科学破圈。
每年,世界气象组织(WMO)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气象摄影征集活动。在欧美等国,气象摄影是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以美国的龙卷风摄影为例,那些颇具勇气的“追风者”,不仅拍摄了大量震撼世人的作品,也为人类研究龙卷风这一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国外的气象摄影产业环境也相对健全,影像作品的版权意识较强,有着较强大的资金支持。
但对于苏镝坷和中国的大多数气象摄影师而言,他们大多还处于“自费”阶段,缺少商业赞助和机构支持。每次追风,经费都是自筹,需要“能省则省”,“靠爱发电”。因此,不仅仅在于科学价值,气象摄影未来的商业潜力,也是决定追风者的脚步还能走多远的,关键!
后记
目前,苏镝坷正在筹备纪录片《追风者的故事》,希望人们能够从中真正地“看到”台风/强对流天气如何产生影响且如何影响他人。
追风团队正在追击苏北平原的一个超级单体雷暴
“目睹近两年的气候变化,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拍出这个纪录片的迫切性,该纪录片的主体部分拍摄将在2022年的汛期完成。”苏镝坷说,“期望它能够成为一部填补垂直领域空白、具有大众传播价值,并能作为新科教标杆的纪录片。”
“我的最终愿望是通过镜头让身边的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身边,你我不应该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他坚定地说。
雨过天晴,苏镝坷和风暴残留云体的合影
彩蛋来了
点击蓝色试试看噢⇩
苏镝坷正在中国气象局接受采访 吴卉摄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卉 刘钊
长按识别小程序
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小据喊你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