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推荐丨推进性别平等需要双商也需要女性榜样

2017-06-04 橙雨伞 她影



 5月26、27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携手荷广传媒橙雨伞公益共同举办的首届“媒介与妇女”跨界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邀请来自学术界、媒体界、公益界等不同界别的参与者共同就“媒介与妇女”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力图用跨界的智慧破解当下传播中的问题,运用媒介的力量促进性别平等。


论坛由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主持,中华女子学院校长刘利群教授、荷广传媒全球首席运营官弗洛瑞斯·范·斯班格勒、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国别主任汤竹丽依次在开幕式中致辞并分享观点。



 推进性别平等讲究性别情商与智商, 

需要女性榜样

 

女性媒体人如何推动媒体界性别平等的发展?中国妇女报社副总编禹燕从年度性别平等十大事件评选谈起,就媒体高层融通策略进行了分享。



她指出,性别平等的推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联动的系统工程,就上而言需要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就下而言需要社会各界的实践参与。而在推进媒体高层沟通时应注意三个策略:


把“我说”转化为“我们说”;把“要他说”提升为“他要说”,以及把“偶尔说”转化为“经常说”。


同时,媒体人应兼具性别智商和性别情商,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自我的传播力。

 

荷广传媒国际媒体培训中心高级媒体培训师、前BBC资深编辑珍妮·安德森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强调了女性榜样的重要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女性的观点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然而女性的“母亲、妻子、女儿”身份,常常被认为比她自身的身份更重要,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依然未曾改变。为此,她建议媒体人应亲自动手,在媒体中展现更多关于女性科学家、女性冒险家、女性专业人士的积极表现。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与媒体的解构与赋权

 

自媒体时代,正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和消解权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臧海群表示,现在的网络直播,让许多女性有了自己的平台,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中发出自己具有性别意识的评论,这是近年来新媒体中女性所呈现出的非常可喜的变化。但是互联网的消减和解构的特点也让很多严肃的话题被编纂成了段子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则认为,在信息良莠不齐的飞速传播的时代,某些领域里对女性的污名化在加重。把关人的缺失,确实在某种程度使得女性的形象在媒体中受到损害。


现场提问

 

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地区公民社会咨询小组成员蔡一平通过多年的中国媒体经验表示,媒体的他律固然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媒体的自律一样很重要。受众的类型决定了媒体的类型,反之亦然。而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良性的互动,把自律、他律、媒体的素养和受众的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女性形象在媒体上建构的问题。

 

拥有荷兰媒体经验的荷广传媒中国区总经理马雷,则分析了荷兰媒体的女性呈现方面的经验。他介绍:


荷兰将媒体对于女性的呈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如果受众在媒体上看到对女性不公正报道之后,可以首先联系媒体内部的新闻监察官,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可以到    法院、新闻委员会、广告法委员会进行诉讼。同时,荷兰从1997年起建立的分级制度,可以保证电视、电影、游戏里一些对女性不公正的、暴力和色情的内容不被未成年人获取。

 

利用媒介倡导减少二次伤害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一些暴露受害者隐私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女童保护基金品牌部负责人徐豪认为,媒体从业人员还需加强与受害者交流沟通的技巧


他建议,在处理一些经历过性别暴力的受害者,心理状态不适合接受采访时,可以援引已有的资料,例如警方的公告、庭审的记录、法院的文件、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它们也许没有受害者的自述那么吸引人,但是这种采访更具有实效,也更有善意。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孙晓梅进一步补充道,在面对性别暴力受害者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媒体不要再对受性侵、受家暴的人进行细节的描写,司法部门也要培训专门的询问技巧,相关专业的组织机构、心理医生也要跟上。

 

该如何利用媒体更好的倡导女性议题?来自网易女人频道的负责人窦静建议专家应学会主动跟媒体打交道,学会利用媒体积极发声。“她社区”主编林倩华进一步表示,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报道女性议题。例如使用病毒式的链接,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反对女性暴力的具体案例,以及具体的参与办法。这样才能把性别平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力量。

 

流动女性应被媒体积极呈现


在我国,流动人口有2.6亿,而其中40%是女性。流动女性在媒体中呈现了怎样的形象?哪些传播手段对她们有效?来自一线的女工、报道流动女性的记者及研究流动人口的学者相继进行了分享。

 

中国妇女报社前副总编辑、打工妹之家创办人谢丽华以《伟大的妹妹》及《人民的名义》为例,对流动女性的形象呈现表示了不满,并希望媒介产品可以更积极的呈现她们。来自九野乐队的主唱,曾经是一线女工的段玉也用亲身经历及被报道经历对此十分认同,并表示为了展示更准确的流动女性形象,她们组建了乐队,用音乐唱自己的故事


 

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的曲珍博士则从研究者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在流动人群这个群体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时候跟背后的性别意识缺失有关系,包括媒体报道。”


她表示,在流动人口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但媒体可能并未注意到这背后的性别问题。比如,因为更多女性是随迁流动的,所以多数是非正规就业,相比男性而言更难拿到长期稳定的社保证明,这样就会阻碍她们拿到相关证件进而阻碍其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那么,除了音乐,还有哪些有效手段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表示,对流动女工而言,最有效的传播是通过参与式的互动传播,比如组织话剧活动等。谢丽华进一步补充介绍,打工妹之家里面有很多女工也是在集体活动中,受到积极影响。



而对于媒体而言,给媒体提供真人真事让女工自己说才有力量。“你想让媒体关注你,你就要讲好故事。”对于如何讲好故事,法治周末社会新闻部副主任高欣有自己的见解。高欣说,在面对那些与人性有关的故事时,记者要忘掉自己是谁,忘掉所有的预设、预判,才能只关注事实本身然后与受访者有效沟通。


 舞蹈交织语言,展望媒体里更好的女性呈现

 

除了意识提升外,还有什么媒介方式能让女性实现自我赋权?卜卫为现场的女工代表、青年学生及专家们进行了挣脱枷锁的舞蹈展示。她表示,全球范围内性别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而舞蹈是一种反抗暴力的有效方式。中国版的《挣脱枷锁》舞蹈是为了让更多女性、特别是遭受暴力的女性能够热爱自己的身体,解放自己的潜能。


 

汕头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妇女研究中心顾问冯媛分享了关于媒体中存在的女性议题表达的问题,并组织大家进行了互联网与女性的声音、媒体节目中的性别呈现、校园性骚扰和亲密关系冷暴力的议题讨论。现场以身体与语言表达两种方式,探讨了女性的境遇及表达的潜能与空间

 

此外,论坛还就性别议题与媒体监测、媒介素养与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神奇女侠》的送票活动还在继续

点击👇链接查看

送票丨她是《神奇女侠》背后的 Wonder Woman


再不关注我,就要放大招了!!



作、投稿、商务联络tf@nxnightwave.com

由“她影”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