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人情:面子里子、讨好算计,这都不成问题

2017-11-28 黄石 她影

文丨黄石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编剧圈(pmovie_bianju)



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由梅峰执导,梅峰和黄石编剧,范伟、殷桃、张超、史依弘、王瀚邦、王梓桐等主演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已经上映整整一周了。


今天,我们要给你讲讲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049jdg2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成问题的问题》预告片


《不成问题的问题》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范伟饰)虽经营不善,却善于周旋的故事,电影用很多细节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世故、民国风貌。


这部片子第一次引发热议,是因为在去年的金马奖获得了两项大奖:最佳剧本改编奖和最佳男主角奖(范伟老师是真的有演技)。


导演梅峰在谈到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时曾这样说:


“电影的整体视角,是观察式的,不要强化主观介入。”

“从最终的完成性考量,即使电影对原作有所取舍,但始终还是要跟随、还原老舍先生作品的精神基调。这个基调,就是在“哀其不幸”的感叹里,有“悲伤与同情


作为市面上少有的讲述现实问题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此前影展点映时就已收获了大批好评,很多观众也表示十分认同梅峰导演所强调的原著中的现代性


虽然原作是1940年代时创作的小说,但是其中反映的“做人”“做事”的中国式人情,至今仍是每个人在职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



今天,我们想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不成问题的问题》编剧之一黄石的创作阐述,文章摘自《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一书。


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找到一条“中道” 

文:黄石

2014年,梅老师邀我一起改编《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别致有趣,像一则况味十足的寓言,老舍先生的幽默感不动声色地藏匿在这七个字背后,隔了半个多世纪,都能闻得见。


然而,要把它变成电影,并非易事,毕竟文学可以用抽象的笔墨漫画式地讲述一个故事,而电影需要真实逻辑去支撑每个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建造出一个可见的、自洽的世界,让观众产生认同。


在初始构思阶段,我们按照原作搭建了整个故事骨架,丰富了每个人物的小传前史,也添加了许多新人物和戏剧关系,试图让整个农场“真实可信”起来。


这时候,我有些用力过猛,比如设计了过多、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又或者把人物的前史做得太过繁复,统统都被梅老师冷静地拉了回来。


进了初稿之后,我似乎体会到要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找到一条“中道”,这也许是最合适这个故事的改编方法。



小说以三个男性角色(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为基点展开叙事,梅老师想让改编的剧本保留小说的基本内核,每一幕分别以这三个角色为中心去结构情节,这个思路让我觉得很兴奋,第一时间想起了同样使用三幕剧方案且题材极其接近的《背靠背,脸对脸》(黄建新、杨亚洲,1994)。


于是,我重看了这部电影以及刘醒龙的原著《秋风醉了》,这些功课都让我收获甚多(甚至从《背靠背,脸对脸》那儿复制了一位“李会计”)。


从叙事角度来看,《不成问题的问题》既是一部三幕剧,故事依然按顺时序在推衍,同时,它又不是一部简单的三幕剧,因为每一幕都会出现一个新人物,成为新的“叙事中心”。


这也是它和《背靠背,脸对脸》不一样的地方,后者的主角王双立,从头至尾都是故事的绝对中心,不管他和哪任馆长发生矛盾,观众总是对他产生移情,关心他的命运走向——而《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剧作思路却是“去中心化”的:


我们的男主角丁务源在自己的段落里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他奔走在重庆和农场之间,想方设法维持着农场的经营以及自己的尊严,然而,在秦妙斋和尤大兴的段落里,他却成了“配角”,戏份和光芒都被降低;


秦妙斋在以自己命名的段落里也是红红火火地闹腾着(谈恋爱、开画展),到了尤大兴的段落里,他被边缘化,落魄极了,又可怜又可恨;尤大兴也是以主角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段落里,他带来了改革的决心和动力,最后却狼狈收场;


结尾的时候,丁务源重新登上舞台,再次成了主角。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我们在用一种“物列传”叠加“三幕剧”的手法处理这个故事。



从风格角度来说,老舍先生的这篇小说自带的一种寓言性,和《背靠背,脸对脸》朴实无华的写实主义风格,是不太一样的。


简单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立意比《背靠背,脸对脸》要再抽象、写意一些,它的人物身上都有一个标签且代表着某一类人,它不是一个重返民国的、写实主义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接地气的、通俗的讽刺喜剧。


在梅老师心里,这部电影最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一部诗意的“文人电影”,追根溯源还是《小城之春》(1948),因此,具体到每一场戏,改编的分寸感都很难拿捏。



老舍先生在创作《不成问题的问题》时期,身体欠佳,作品产量不高,这篇小说和另外四个短篇被收在了《贫血集》(1944),先生自谦地说“其人贫血,其作品亦难健旺也”。


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其他以20世纪40年代为背景的小说,比如《围城》(1947)。除了《小城之春》,《围城》也构成了我们寻找民国气韵的一条途径,比如在建构秦妙斋这位“全能艺术家”的时候,《围城》塑造各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手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除了原小说的核心主角,我们还添加了一些新人物,比如农场老板许如海和他的三太太沈月媚,以及农场股东佟进贤和他的女儿佟逸芳(这两个人物的灵感来自老舍先生的话剧《面子问题》),这些人物主要生活在重庆,作为上层阶级和农场的拥有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农场内部的“权力格局”,而这一阶级在小说中只是被概括性地陈述了一番,并没有被展开描述,又或者只略略写道丁务源会坐船去重庆找股东太太们。


于是,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很乐意打开权力关系背后的纵深图景,向观众提供更充沛的人情风貌。


新添加的两个女性人物(沈、佟)也给前两幕带来新的律动和韵味。三太太沈月媚是一个王熙凤式的人物,她对农场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也是丁务源重点讨好的对象,而股东佟家显然遭到了丁的冷落,因此对他有些不满。


三太太很聪明地从中平衡、拉拢,在第二幕中,似有似无地撮合起了佟小姐和秦妙斋的恋爱。当第三幕尤大兴的太太明霞登场的时候,这两位女性角色就消失在叙事当中了。树华农场好比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农场老板许如海的三太太沈月媚(史依弘饰)


农场股东佟进贤的女儿佟逸芳(王梓桐饰)


尤大兴的太太明霞(殷桃饰)


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剧本创作,可谈的话题还有很多,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作为联合编剧,我期待读者们能直接看剧本和电影。


最后,我想分享一点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感受。


许老爷家给小少爷做寿,尽心尽力服侍老爷们的丁务源在佟老板那儿受了辱,把茶杯盖儿丢给抬桌子的两个仆人,冷冷地说道:“把这个洗了。”


丢茶杯盖的情节,原是剧本里没有的,这是范伟老师带来的灵光,那一刻,我鼻子一酸,被触动了。


我们这个电影讲人情和关系面子和里子讨好和算计,人生这场戏,总有人浑浑噩噩、真假不分地演着,然而,一旦你演了进去,也还是有当了真、受了辱、伤了心的时刻,这是凡夫的宿命。


那天晚上,丁务源独自一人在许家后院抽烟,是整个剧本里难得的属于他自己的沉默时刻,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深爱着这个片刻,也许那是他的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出戏”的时刻。尽管,一根烟之后,他又重新投入了生活的幻影和洪流之中。


作者:黄石,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图:黄石与梅峰)。


相关书籍:

这本书独家呈现了完整剧本,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分镜头表等。读者可结合上述内容揣摩文学经典的改编之道,了解影片的美学选择与创作思路,感受“新文人电影”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对现实的关照,全方位见证这部电影的诞生。


PS.这周六,在全国6个城市【北京,南京,成都,广州,武汉,上海】都发起了电影《嘉年华》的点映,我们还会邀请线下嘉宾和大家做映后交流。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内地大银幕看到直面儿童性侵题材的作品,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打破沉默:力挺《嘉年华》。购票直接戳链接即可~


PPS.昨天讨论《嘉年华》结尾的文章,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嘉年华]或[结尾]可收取~


最近的文章:

没带纸巾就去看它是我的错

“五大超模”中的真学霸,拿下纽大、哥大文凭,还拍纪录片主张孕妇权益

你,不过是一片被折叠的雪花

故事 | 后来我只要在小区看到那个男子,就害怕

影单 | 《嘉年华》之外,这9部“反性侵”电影值得一看再看

为性犯罪受害人辩护的检察官们,不应只出现在这部韩剧里

明天要上映的这部影片,请不要用中国版《熔炉》来称呼它

一个女孩要想平安长大有多难?

推荐阅读历史消息(👈点击可看)


由“她影”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