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二十年前神预言了袁立手撕电视台这事儿

2017-12-22 包夫人 她影

文丨包夫人



袁立作为案内人手撕《演员的诞生》节目组,如同娱乐圈的起义军,揭穿一串黑幕——包括事先安排结果操纵场内外投票、按照节目需要走向任意剪辑形成参与者人设、甚至为了收视效果对事先的承诺出尔反尔等。


提醒了入戏太深的观众:电视节目不是中戏考场,就像导师转身也不是真要带你起飞一样——最重要的是电视从来就不真正提供免费的娱乐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所有真人秀,唱歌跳舞飙演技,绝活脑力搞招聘,观众至少需要这样一种心态,看看就好了,才能不在将来被气到或者吓到。



《娱乐至死》曾预言未来:没有其他行业,只有娱乐业


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在20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它叫《机智问答》。


01

美国50年代有一起非常相似的丑闻,震惊全美,后来根据这件丑闻改编成的电影《Quiz Show(机智问答)》,荣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及最佳男配角提名。



导演是罗伯特·雷德福,因指导《普通人》荣获过最佳导演,也是《骗中骗》、74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走出非洲》、《马语者》等一系列影片的男主角。



主演是《辛德勒的名单》纳粹军官、《哈利波特》系列的伏地魔、《英国病人》男主英国演员拉尔夫·费因斯



而其中的冠名商老总是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亲自扮演的。

 


这是一部演技派云集,故事过硬,就像今天袁立撕《演员》事件的一个大预言,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50年代,电视还是个时髦新鲜东西的时候,美国NBC一档叫《Quiz Show(机智问答)》的节目大火,万人空巷,据说当时有5000万家庭收看这档直播节目。


当时的Quiz Show现场


形式有点类似于《开心辞典》,两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每周打擂台,比赛抢答包罗万象分值难度不同的刁钻问题,谁先获得21分,谁就获得冠军,持续夺冠奖金也在累积,卫冕时间越长,获得的回报越高。


明火执仗秀智商,大脑闯关来赚钱,看的人和秀的人都有快感。



当然这样一档节目,必有冠名——当时美国行销甚好的一款保健药“健力士(Geritol这种复合维他命药水至今还在售)”药水是这档节目的赞助商。它的广告词也是让你精力充沛,百病全消,说辞类似于今天“王老吉能延长你寿命10%”。


冠军卫冕时间越长奖金不断翻倍,收视率越高。智力英雄的角逐发财,妥妥正能量的美国梦啊。


就像人们想在牌桌边围观接连翻倍的赌局一样,电视台发现只要让一个选手持续赢巨额奖金,就会刺激收视率翻倍。


需要有波折,需要有奇迹,需要矛盾,需要胜利,需要带节奏,这一切不能等着选手自然而然的发生,只有导演。



因此这个节目最初就是在作弊和操纵中进行。在这方面NBC真是节目造假细节为王当之无愧的祖师爷,为了增加戏剧性,无所不用其极。


故作神秘的噱头,一开场就大肆宣扬公正和保密原则。仿佛高考一般的严格试题保密,每期现场题目都是从银行的保险箱里由荷枪实弹的保安卫护着送到演播室,戏剧化十足。



而下一步就是挑选持续获胜的人选。


最初电视台揣摩观众的心思,选择适合实现底层奋斗美国梦的典型。


几轮下来他们先是相中了一脸书呆子气的犹太人赫伯,他居住在纽约贫穷的皇后区,知识面丰富,举止笨拙不善交际,天生一脸丧,让小人物成黑马飞黄腾达,NBC和广告商觉得这是收买人心获得高收视的好点子。



最后就是在直播时,怎么看起来像真的。


事实上节目组每期都会事先把题目和答案透露给预设的冠军人选,再排演竞争的紧张感,包括结巴的语气,擦汗的手势,直播时节目组会把竞赛者的封闭隔间空调关闭,让他们满脸大汗,加上一副冥思苦想紧张无比的样子,仿佛他们真是在拼命回忆或者艰难选择。



被选中的赫伯一连赢了几周,奖金累积到了7万美元(当时哥伦比亚的大学讲师周薪不过86美元)成为观众心中的英雄。


马上他开始膨胀,在屏幕上自作主张给自己加戏弄巧成拙。而冠名商健力士发现赫伯继续存在收视率却没有新的起色,销售也没有更大的提高,这样一个笨拙的角色最终会被观众反感,于是果断通知节目组抛弃赫伯,换一个看上去更高尚的代言人。



冠名商和NBC高层几个电话之后,制片人立刻开始物色符合品牌形象的新种子。这其中有一句对话:贫穷的皇后区不能代表纽约,收视率决定一切



而来自美国著名的显赫学术世家精英青年范多伦先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范多伦是天文物理学硕士,文学博士,从小就是天才儿童,长相英俊,而且范多伦家室也极其耀眼,出了好几位文学巨匠都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个个著作等身,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范多伦家可以称得上是智力豪门,美国学术界的皇室。



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界的王子,简直就是天赐的宝贝——没有什么比一个谈吐优雅、英俊帅气、家世显赫、又聪明绝顶的金童,更适合做智慧偶像了。


范多伦的人设就是完美优质开挂人生,成为知识界的明星来颠倒众生。


真实的范多伦在现场


完美的种子选手找到了,下面唯一麻烦的就是如何踢走原来的赫伯。


节目组很强势,直接要求赫伯在电影这个题目上失手。因为这个题目太简单,让一个常胜将军败在一个简单问题上才显得出其不意,戏剧化会提升收视率,即使要踢走赫伯,也要在电视上榨干他最后一点收视的价值


心虚的赫伯在电视上屈服了,假装失败。精英代言人范多伦克服了作弊的心理障碍屈服了诱惑,开始了日进斗金的电视明星生涯。




更重要的是,这个优质的偶像,提高了健力士的销售50%,收视率几乎连续爆棚十几周。范多伦的夺冠,使健力士摇钱树疯长。



然而事情到最后总会有意外——失败者赫伯的愚蠢和人性的不确定。


赫伯把之前赢来的钱错误投资付之东流,自己难以适应被弃用后巨大的心理落差——从一个有加长豪车接送的草根英雄,又变成穷困潦倒的无名鼠辈,他无法接受被打回原形的人生。


绝望的赫伯开始复仇,他跳出来揭穿《Quiz Show》的黑幕





当然赫伯从最初就是共犯,只是当他感到被捉弄了,他才开始撕破节目画皮,他并不是冰清玉洁的要公平正义的白莲花。


不甘心从受益者的阵营被抛出来,要杀回舞台,是赫伯的最初动机,从一开始他就是作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只是无法忍受被羞辱,被另一个更优越的人抢了他的位置。


游戏规则,有人打破了。赫伯自己跳出来指控,如同导致拜占庭帝国陷落的那扇小门被打开了。


接下来,这个打开魔瓶塞子的人,首先遭到了唾弃,电视台早有准备,赫伯之前被录了音,又被抓住他一周看五次心理医生医疗记录的把柄,在质询会上被视为有心理问题的贪婪疯子。没有人相信赫伯。

 

负责调查此案的是哈佛毕业的众议院调查员古德温,他雄心勃勃要抓住电视的把柄,然而一开始事情就不顺利。他的上司警告他对手是电视公司,药厂和化妆品商,都是大公司别不自量力。



当古德温终于挖到了了关键证据,一个曾经作弊的选手,显然也是出于不满被淘汰,把答案用挂号信的形式寄给了自己,时间线表明他在节目播出前就拥有了答案。


这个坐实了节目在作弊,在操纵,选手在表演。



现在可以掀桌子了,但桌子下面不是大boss。电视台和冠名商、制片方当然不是吃素的。


无论是NBC董事会主席还是健力士的老总,他们才是真正操纵这场狂欢的大boss。但是他们在出庭作证前,都自信满满的流露出,最终我会脱身的笃定。


健力士的老总甚至直接冷静的告诉古德温——人们是健忘的,制片人不会出卖自己的老板和投资方的,过几年电视还会找回他们,健力士依旧热卖。



可悲和可怕的是——在质询会上,一切都应验了。


大佬们才是真正的戏精


NBC董事长和台上的立法委员会主席上一分钟他们还是老相识,关了话筒愉快的聊打高尔夫的糗事,下一分钟就一脸正气,仿佛路人甲一样官方的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


而对作弊暗箱操作,电视台和冠名商的boss都一口否认,声称作为老大他们可不知道节目的细节,像我们常听到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态一样——他们震惊而痛心,诚恳地自查自纠(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他们甚至反过来痛斥这种欺骗行为,他们一直很正义。



制片人果然也没有出卖自己的老板和金主爸爸,一切锅都自己背,当被质问电视应该被管制时他们的回答也是:电视只是娱乐。



赫伯是要复仇发泄,古德温的目标是抓住电视的马脚,让电视公司和赞助商勾结的阴谋败露。最后他们的目标都没实现。


唯一被毁掉的是这个节目最卖力的“临时工”——范多伦。


他成了众矢之的骗子,失去了电视台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父母也被牵扯进来丢光了脸,他没有再返回过教育的岗位。当他慌张茫然的被媒体围攻时,连发动这场袭击的赫伯都不忍心看下去。


当时被围着采访的真实的茫然的范多伦


而被揭发的制片人几年后再次与健力士联手,制作了新的王牌节目,成为了的新百万富翁。


一切都像这部电影里古德温说的:“我本来是想找到电视的毛病,但结果发现我们都受控于电视。”


对于娱乐来说,真实从来都是奢侈而多余的



02

演员不管是诞生,还是夭折,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新综艺来代替它,会有令人乍舌的投入和报酬,让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引得观众欢笑或者流泪。


精英范多伦,草根的赫伯,又或者评审席上的导师章子怡,台上的袁立,驱动他们参与综艺节目的重要动力不是普及演技或者科学常识,而是背后那个让观众吓一跳的数字。





而那数字可不是从你的遥控器打赏过去的,得有人替你付费


付费的赞助商,无非是希望你看得高兴,多看几眼,默默记住他们以后要卖给你的东西,他们为此动了手脚花了心思。




在娱乐面前,我们都是没理性的孩子


好像儿童餐厅为了吸引你常来吃东西,超标放奶油和糖,你很享受,如今后厨有人跳出来,说这不健康,你觉得是上当了还是被偏爱了?


说不定真改了配方,你倒不领情了。



50年代那场丑闻和袁立掀起的这场战争,最后最大的贡献只是科普了一个本来的常识:综艺节目要精彩,几乎不会按照自然原生状态发展。


每一个环节都会有预先的设定,选手导师都是带着人设出场,后期剪辑编导只会添油加醋的加重肯原先的设定,而这一切是按照资本的指挥棒在沉默优雅的进行着。



当然观众时不时会发现真相,并因此愤怒痛苦。


就像《娱乐至死》结尾说的——我们痛苦的不是因为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发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雕弓神箭

作者简介:雕弓特约作家,笔名包夫人。东北一线女写手,金牌段子手。



相关文章

袁立事件:无法停止的娱乐圈绞肉机

最近的文章:

没错,黄晓明真没拖这部剧的后腿

60岁的智慧,30岁的风韵:下一个十年,我还是我

年终总结|你今年最喜欢的女性视角电影

来吧,给你们拆拆《芳华》里的职场惨案

他特别帅,戏特别好,可怎么就是不火?

《芳华》拍不出来的东西,都在她的人生和作品里了

推荐阅读历史消息(👈点击可看)


由“她影”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