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医生有话对你说
漫画:商海春
这两天,一篇引人深思的微信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将岳父从流感到去世的经历记录了下来。看完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令人唏嘘,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竟然会有人因为一场感冒而失去了性命。
▲点击查看文章原文
针对《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不少医学界人士也发表了观点
或许也能给我们多一些启发
▼
▐ 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郝在知乎上说:
我们平时都有感觉,中年人,不经历看病过程,完全不了解北京的医院,就不说全国了,文中主人公不知道朝阳呼吸科的能力地位,也不清楚东直门中医院意味着什么。北京的医疗,根本不能看是否三级,要精确到科甚至精确到某个医生,有个靠谱的内行点拨一下,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么说吧,靠谱的医院和专业,请看复旦研究所每年的医院专科排行榜,基本是可靠的。(点击查看“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
图 | 网络 图文无关
▐ 一位三甲医院医生也在有道云笔记发表了评论:
图 | 文章截图
● 流感是有传染性的,流感面前,人人平等。如家里有疑似流感病例,最好戴N95口罩,如果不能,普通口罩固然不能很好地阻止病毒,但戴总比不戴强。大多数时候,医生的话都像“危言耸听”,但是要知道,健康无小事,小心驶得万年船。文中所说“习惯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无法察觉。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无法挣脱”有一定道理。
● 任何时候,请记住,相信医生就算不一定完全对,但至少比外行对的几率大无数倍,所以,外行不要自作主张,听医生的没错。文中这句“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听医生的”,知道这话的意义有时候真能保命。
● 流感病毒肺炎,轻重度差异很大,所以能识别出来并建议到专科医院的大夫是很负责的。但是因为公立医院不能往外推病人的规定,所以签字只能签“家属自愿要求转院”,这不是与事实不符,而是医生在两难的制度中能做出对患者最大的帮助。如果患者坚持不转,因诊疗水平造成的损失叫“技术事故”不叫“责任事故”。
● 我曾经说过“我们国家重点学科就没有搞不定的疾病”,但是我也曾经因为一些家属的情况而拒收病人,比如我亲眼看见上一秒因为急诊护士采血而大骂护士而下一秒求我住院的家属。医护人员与你无怨无仇,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怀疑、不尊重甚至敌对的情绪就诊,你可以得到基本的治疗,但很难得到最佳的治疗。
● 国人普遍缺乏面对死亡的意识,也缺少敬畏心理,大多数人都选择相信奇迹,即便我告知的存活率的数字低到多么不容乐观,很多家属依然选择“大夫,可千万别告知实情,患者心理很脆弱”,或者虚妄地相信“他人这么好,奇迹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此看来,很多人把“梦”当成“梦想”,也不足为奇哈。每个人都应该敬畏死亡,应该对死亡多一些了解。
图 | 网络 图文无关
▐ 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作家冯唐专门也发表了“读书笔记”:
图 | 新浪微博截图
医者仁心,渡己渡人,但求每个家庭都少一些悲伤,多一些生机。
早治:有些增强免疫力、对抗感冒的药,有些能缓解早期感冒症状的药,已经证明对广大人群有效而且副作用很小的,尽早吃。
传染:感冒是能通过空气传染的,无论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打喷嚏时,尽量捂着嘴、别冲别人。打很多喷嚏时,戴口罩。
缓解:如果处理得当,病前基本健康的人三到五天会缓解。给医生和药物一些信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药物和自身免疫见效,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如果三到五天还是不见明显缓解,需要找更有经验的医生看看,看看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得当。(注:男性倾向于怕麻烦,总觉得自己没事儿,女性倾向于自怨自怜,总觉得自己的事儿很大,过犹不及,注意平衡。)
危险:人体的抵抗力通常很强,但是也有抵抗不住的时候,甚至有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哪怕小小的感冒也会转肺炎、多器官衰竭。对于感冒的这种进展,长期抽烟的人尤其要注意。
学科:中国医疗体系演进到今天,形成了一些总体学霸、专科学霸、巨无霸,存在即有一定合理性,任何个体病人或者医生都撼动不了这个现实,所以,请面对它。注:具体排名、口碑、真实情况就不一一阐述了。
未知:现代医学演进到今天,即使抛开中医不谈,还远远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很多未知。比如,我们并不完全知道,SARS如何来的以及如何去的。
交流: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很可能应该占据医生一半以上的时间,但是现在的系统里做不到。
保险:健康险的大问题不是卖不出去,而是因为没有准确而完整的大数据而无法为产品定价、而是因为诚信问题而被反向购买、而是因为诚信问题被非承保客户盗用。
图 | 网络 图文无关
预防流感该做什么你知道吗?
▼
勤洗手、多开窗、公共场所注意戴口罩,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此外,保持喉咙湿润也是个实用的方法。流感高发季要让孩子多补水,孩子如果口渴,不要让喉咙干燥,喉咙黏膜干燥,病毒更容易侵入。当然,也别一次性喝太多,每次喝30-50cc的温水即可。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读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又看了医生的“笔记”
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制作单位:中国工商出版社 数字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