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获课题经费支助



近日,音乐学系教授刘雯主持的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岷江上游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特点、传承与创新研究”收到全国艺术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拨付的第一批资助资金。


据刘雯教授介绍,“岷江上游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特点、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具有历史、理论、现实等多方面的意义。







2017年2月10日刘雯教授来到松潘县小姓乡大尔边寨采访青歌赛铜奖获得者羌族毕曼兄弟,拍摄者:杨琳







2018年11月23日调研黑水县况伦寨阿尔麦藏族婚礼,新娘是青歌赛原生态民歌三等奖获得者班初,拍摄者:张强


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岷江上游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它保留了古代民间音乐传统,是研究中国多声部音乐源头的活化石。针对岷江上游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来说,有利于促使相关研究有谱可依、有理可依,促进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的表演创作融合,通过对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在民俗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使其理论与传承体系在世界多声部音乐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该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国多声部音乐教育体系中“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相结合,展示藏羌人的衬词训声从“简单到复杂”“固定到即兴”的传承模式,消除国内外关于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中“无有序传承体系”的误解。







2019年7月13日采访松潘县小姓乡大尔边寨羌族乐师罗斯她,拍摄者:抗中斯







2019年7月15日调研松潘县红土乡藏族“坐草坡”活动,拍摄者:张强







2019年12月31日刘雯教授采访阿尔麦藏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泽英俊,拍摄者:刘娟


该项目研究周期从2019年8月30起,至2022年12月21日。项目组成员由刘立云、格桑梅朵、朱婷、赵明、陈思、张强、王争艳、范雨涛、刘煜等组成。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大多属于口头流传的活态音乐,这是多声部音乐研究未来的生长点。项目组成员将进一步深入实地调研岷江上游藏羌传统多声部音乐,将其与相关民族多声部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并将其科研成果运用在高校音乐课堂中,在学术层面建立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多声部音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2020年1月7日项目组成员和阿尔麦藏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泽英俊一家的合影,拍摄者:德青卓玛







2020年1月12日刘雯教授调研羌族婚礼,图为她与羌族多声部传承人见哲牙一起喝“咂酒”,拍摄者:赵曦







2020年1月13日刘雯教授采访羌族多声部民歌歌手如妹、龙搓等,拍摄者:赵曦


据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是我国艺术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科学研究之一,也是我国艺术科学发展水平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新时期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雯教授是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福建师范大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硕导,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库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研究、教学与表演。现已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部级课题。论文分别荣获第十四、十五、十六届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曾指挥合唱团荣获第八届金钟奖合唱决赛优秀奖,多次荣获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供稿 |音乐学系

 编辑 |彭楚涵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品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往期阅读>> 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在四川音乐学院成立
学院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