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音乐学院首届艺术周精彩回顾之学术盛宴


2020年11月2日,四川音乐学院首届艺术周拉开帷幕。其中,以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活动邀请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一周的时间里为川音师生以及广大热爱艺术的市民、网友带来了13场学术讲座、3场学术工作坊、4场音乐会导赏、8场音乐会。专家、学者通过史学、社会学、美学等领域,多角度的对贝多芬这位早已为人熟知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解析,让大家对其有了更加立体的新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

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学术讲座及学术工作坊的精彩吧!




《贝多芬接受史中的“男性气质”生成》

学术讲座



主讲人: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何弦博士


该场讲座于11月2日上午10:00举行,其主要内容是以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语境为基础,梳理了贝多芬被赋予的“男性气质”、甚至是“超男性气质”形象是否与他在音乐史正典中的核心位置相关;并检视了贝多芬的男性气质在其生成过程之中,是否包含有内在的矛盾;最后,进一步的反思了新音乐学思潮中对贝多芬男性气质的阐释。



《作为声音的乐谱:

一个“读者”为中心的导言》

学术讲座



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邹彦教授



讲座从读者中心的思路出发,围绕贝多芬的乐谱版本及其声音实现问题进行论述。并重点提及了六点内容:1.不能因存在主观因素而否定“演奏-教学”刊本,过分依赖Urtext的思想需得以修正;2.书写乐谱不是作曲家最终的想法,其内涵需要读者以各种方式不断解读;3.录音亦是一种乐谱版本;4.乐谱中凝结的不仅是符号更是声音;5.对书写乐谱的诠释应努力探寻超越乐谱的声音;6.理想声音是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贝多芬:记忆、接受与经典》

学术讲座



主讲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马克·艾弗里斯特教授


马克·艾弗里斯特教授与大家探讨了一些尝试“去贝多芬中心论”的备选方案,其一为重视对于贝多芬作品19世纪和20世纪的诠释学分析,尤其思考了威廉·冯·伦茨的《贝多芬和他的三种风格》;其二为关注19世纪贝多芬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以当时《第二交响曲的钢琴三重奏》这一改编作品为例;其三为通过对作曲家、剧作家以及早期版本的《菲岱里奥》被植入维也纳河畔剧院进行反思,将贝多芬重置于一个给予他同时代人同等重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力度与踏板》

学术工作坊



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邹彦教授


此次活动周的第一次学术工作坊,邹教授围绕三个基本问题与我校学生展开了交流与讨论。首先,他向大家讲述了应当如何定义早期钢琴这一概念。其次,针对“力度”的选择与诠释,邹教授提出了多个不同的判断准则。最后,他以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为例,阐释了古典主义作品中力度记号“f”的类别。



《贝多芬,1802年被流放至海利根施塔特的魔法师:“暴风雨”奏鸣曲的演变》

学术讲座



主讲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教授威廉·金德曼教授


讲座重点讲述了《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31, No.2)的创作起源。提及了“凯斯勒”草稿本中对该作品第一乐章的记载,其中的第一份草稿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教授还阐明了这部作品与贝多芬约二十年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展示两份草稿,以及部分已经完成的新录音来具体说明。此外,讲座还对这部作品同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之间的传说联系予以关注。



《贝多芬<费德里奥>中的多重内涵》

学术讲座



主讲人:中国音乐学院康啸教授


讲座以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为例。首先,介绍贝多芬此部歌剧的创作时间及其风格,为之后讲解歌剧的精神内涵做出了铺垫。其次,康啸教授向大家讲解了歌剧《费德里奥》的剧情,并从歌剧中人物的交错关系中展现关乎“拯救”、“女英雄”以及“君主立宪”的共同主题。最后,康啸教授为大家解析了歌剧中的多重精神内涵。他将其分为三种“声音”暨时代之声、人格声音、未来先声,并逐一进行了详细讲解。



《歌曲与结构:

贝多芬与变化分节体利德》

学术讲座



主讲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讲师马修·皮尔彻博士


讲座具体讲述了贝多芬的变化分节歌曲,诠释这些歌曲如何在18世纪的分节歌传统与歌曲贯穿创作的传统(常见于浪漫主义利德)之间处于独特地位,深入分析了贝多芬是如何在歌曲中设置歌词文本的。皮尔彻博士还通过举例,阐明贝多芬在回应歌词含义时所使用的五种不同技巧。通过阐析,说明贝多芬是如何“阅读”回应这些诗歌,或是如何与晚期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利德的更广泛语境相关联。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

视角下的启蒙运动》

学术讲座



主讲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吴翊丞博士


吴翊丞博士运用了其在本科曲式教学中的方法,回顾了巴洛克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厘清协奏曲与回旋曲曲式结构的区别。之后,他还通过对比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回旋奏鸣曲式与海顿《弦乐四重奏“玩笑”》第四乐章,分析二者在曲式结构上的差别;并从创作角度上,进一步讨论了古典时期作曲家如何利用音乐去诠释与回应当下的启蒙运动。



《贝多芬的过去》

学术讲座



主讲人: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音乐系副教授詹姆斯·柯里博士


该场讲座中柯里博士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与贝多芬有关的重要历史节点——法国大革命。随后,以贝多芬《降 A 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110)末乐章为例,旨在从作曲家的音乐语汇中阐释贝多芬是如何用音乐回应拿破时代之后那令人忧虑的历史时期。最后,总结了贝多芬音乐对我们当今现状和未来期许的启示。



《情感的涌动与统一:从昆体良的修辞概念诠释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人格与情感》

学术讲座



主讲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刘彦玲教授


刘教授主要分享了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如Elaine Sisman等人对18 世纪修辞学、对音乐理论(美学)的影响,并进一步以昆体良(Quintilian,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c. 35-c.100 CE)这位影响18世纪的修辞学专家的修辞理论为主,讨论了贝多芬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修辞格”与“动机节奏”来平衡情感的涌动,以致最终形成单一且独特的音乐性格。



《闪光圣徒:

三十三部与贝多芬对话的现当代音乐》

学术讲座



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梁晴博士


讲座中,选择20世纪至今与贝多芬相关的33部作品,涉及艾夫斯、R.施特劳斯、肖斯塔科维奇、诺诺、伯恩斯坦、里盖蒂、拉赫曼、沃尔夫冈·里姆、汉斯·岑德等人,包括中国作曲家秦文琛、谭盾、董昭民,逐一探索了这些作品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话贝多芬、合作贝多芬、追问贝多芬、裂变贝多芬、永恒贝多芬的。



主体性作为精神自由的呈现:

贝多芬的“突现”主题》

学术讲座



主讲人:奥斯丁德克萨斯大学的罗伯特·S.哈腾教授


哈腾教授通过分析贝多芬部分作品开始的主题,认为这些主题不仅通过它们在姿态上的活力暗示了虚拟能动性,而且还通过一些方式进一步摆脱了对乐句、超节拍、动机和音乐话题展开的常规期待,这些方式隐含着一种突现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更深层的虚拟主体性。这种虚拟主体性的呈现能够帮助解释贝多芬在探索非传统乐句结构时的表现性动机,这一探索过程在他的第一个风格时期中就已经全面展开。最后,教授从该角度出发,对作品110的开头和结尾作了一个简短的思考。



《贝多芬音乐研究的

多重视角与意涵解读》

学术工作坊



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


此次活动周的第二次学术工作坊,王丹丹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个人对贝多芬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同时通过与在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提及了研究贝多芬作品的新视角,也分享了其本人的研究方法。同时王教授也向在场师生讲述了面对学术研究时,或是面对他人的质疑时,我们应当具备的态度是什么。



《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美》

学术讲座



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


讲座从“崇高”与“美”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开始讲起,简要概述了修辞学家朗基努斯、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并聚焦于贝多芬音乐中的“题材内涵”和“形态修辞”,以丰富的音乐作品形式分析解读,结合哲学美学相关观念、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想思潮,论述、阐释了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美”。



《贝多芬的“去世俗化”:

贝多芬是一位圣乐作曲家吗?》

学术讲座



主讲人:国际音乐学协会现任主席及香港大学教授蔡宽量


 讲座重点讲述了贝多芬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贝多芬不是一位圣乐作曲家”这一半真半假的神话( myths)开篇。为了瓦解这一可疑的“世俗性”观点,蔡教授梳理了该神话的形成过程,即简化前提假设、纳入形态意识、为其加上叙事。之后,又通过“逆向策略”:打破神话的稳定性、检验这一神话、重新语境话三个步骤,找寻了当中存在的悖论,并最终为贝多芬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诠释之路。 



《作为梦想家的贝多芬》

学术工作坊



主讲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刘彦玲教授


此次活动的最后一次学术工作坊,其内容主要围绕卡萝尔·博杰的著作《巴赫的循环,莫扎特的箭头》中的一节《乌托邦与忧郁之间:贝多芬与审美境界》展开讨论。刘教授通过文中提及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No.2)和《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No.2),带领大家对作者提出的“贝多芬游离到想象世界之后,又巧妙地回归现实世界”予以讲解,同时分析了该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研究视角 

专家们的讲座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在场观众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诸多疑问。专家们也与在座师生展开了积极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此次艺术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校师生提供极好的学术交流机会,不仅受到了我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在全国专业界内获得了赞誉。 



 供稿 |音乐学系

 投稿邮箱 |chuanyinbao@126.com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