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全面推行“林长制” 创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被誉为“天府之源”,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闻名遐迩,“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传神地展现了都江堰资源特色。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具有防沙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
近年来,都江堰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于2017年8月在四川省率先探索实施山长制,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从以往单靠部门负责转变为各级党政首长负责的突破。
通过积极构建生态空间永续利用、生态功能价值叠加、生态投入保障有力、生态经济齐抓共管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坚持严格保护、系统治理、合理利用、生态惠民,为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贡献更大力量。
截至目前,都江堰全市森林面积109.39万亩,居成都市第一位;森林蓄积量733.27万立方米,居成都市第一位;森林覆盖率60.37%,居成都市第二位。
1
建立“三级”林长组织体系
制定《都江堰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和6项配套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设置“林长制”工作科,全面建立市级、镇(街道)级、社区级“三级”林长组织体系,确保体系责任到位、制度政策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明确市级林长13人、镇(街道)级林长122人、大熊猫国家公园、国有林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四川灵岩山森林公园4个国有森林保护经营单位参照镇(街道)级设立林长9人,社区级林长332人,社区监管员166人,护林员171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组织责任体系。
2
构建林长智慧巡护系统
以林地“一张图”为基础,融合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森林防灭火、森林病虫害、古树、园林绿地等数据作为“林长制”巡护基础数据,构建巡护员、监管员、各级林长联动的网络机制,从发布任务、实地巡查、问题反馈到数据分析、督办处理形成完整闭合链,智慧巡山护林,实现“林长制”管理数据化、精细化、动态化。
结合智慧护林成果,对11个固定标准样地和20个临时样地开展了森林病虫害监测调查工作,发布虫情动态趋势测报准确率达96.1%,全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成灾率为零。
今年以来,联动森林草原灾害防控,新设置森林防灭火警示牌64个,排查整治241处风险隐患点位,清理林下可燃物共计286.89吨,依托天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布局,累计投入700万元建设森林消防蓄水池59座和市镇村三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69个,实现了连续41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成效。
3
搭建“五长”联防共治机制
以“林长制”工作为牵引,加强与市河长办、市森林警察大队、市人民检察院、市法院联动,探索建立“林长+河长+警长+检察长+庭长”的共治机制,对生态资源保护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快查快办,有效衔接涉林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和公益诉讼各环节,累计联动办理25起案件,进一步增强涉林执法和司法的刚性和质效。
同时,在重要生态区域与彭州、崇州、汶川开展跨区域联动打击涉林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森林督查和资源管理“一张图”保护制度落实,建立“天上看、地面查”的全覆盖督查体系,确保森林督查移交线索和违法违规案件调查处理到位、整改恢复到位,切实守护全域绿水青山生态空间。
4
激发民间自治活力
积极探索推行“民间林长”和居民自治机制,开展森林巡护、宣传政策、意见收集,推动群众与行政林长的互动沟通,激发自主监督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等过程,将宏观调控与微观具体操作相结合,实现了全覆盖、全方位、全流程式基层巡护,现玉堂街道由社区书记、社区干部、党员和群众40余人组成“民间林长”队伍——“赵公山志愿守护队”,参与巡查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地段、隐患点位并及时清理可燃物,向相关人员宣传森林防灭火、野生动物保护等知识,救助迷路、受困、受伤游客等,为林长制体系作有益探索和补充。
在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旅游培育力度,着力森林康养、家庭林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推行“林长制”以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综合收入已超过42亿元,全市农民从林业产业上获得的年人均收入达2900余元。
5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林长制与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等保护机构的协作,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开展武装巡护、专项巡护、日常巡护等形式,加大全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
通过实施动物人工补水点监测、动物对人工洞穴的利用等重点项目,监测发现大熊猫、川金丝猴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活动影像,新增未记录鸟类4种,首次监测到2018年放归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在低海拔区域活动影像,监测成果多次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官方平台报道或转载。
以“森林萌主”和“熊猫课堂”两大自然教育品牌,开展“熊猫课堂”“向往的自然”等科普活动8次,开展亲子游、研学游、绿道游活动20余次,“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20余次,成功创建2家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8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9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