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卖夺宝记-“港布”背后的海南暗批

作者:麦国培 华邮网 2022-04-24

邮史即历史,通过一张张故纸,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包罗万象的丰富历史文化。视野独特,研究精专,全部原创干货,必能给你启迪与愉悦,从而无师自通!

     作者从1990年推广中国历史文化至今,从无间断。新文章陆续有来,旧文章历久常新。阅读本文约需时3-5分钟,但作者却花了二三十年时间、文献、实物积累。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右下角“在看”,推荐给更多的同好,让更多人受益,谢谢支持。作者微信号:m52740

一、海南邮政自动化之路

上月中在收藏网站闲逛,发现一批海南岛的实寄封。所谓“一批”其实也只是几件而已,都是同一个收件人的印尼华侨家书。因网上图片欠清,信的具体内容无法细看,所以我看中的并不是信内容,而是令我眼前一亮但又完全看不清楚的落地戳。经多次来回竞价,本件最后被我拍获。

拍到后才知道是熟人出品,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出品人在山西省。正所谓“人离乡贱,物离乡贵”,早年这些华侨家书在本地并无多大的市场,乏人问津,最后从海南岛流到山西,从南方天涯海角深入华北地区,真正是背井离乡。近年华侨、侨批等家书大热,而这些历史遗留物不可再生,在市场缺货、价格趋高的情况下,又陆续回流南方。

因这批海南侨信都是同一个人的,所以我就把这一批全部拍下,看看有没有华侨故事可以挖掘出来。

近日收到这批侨信,整理时才发现它们的内信被打乱了,即甲封放了乙信,乙封放了丙信,费了半天时间才把它们分好。好在最重要的两封都能配套,确实不容易。对广大收藏者而言,实寄封上的邮票、邮资、邮戳、邮路才是重点和卖点,书信则可有可无。在原主人整批流出或收藏家处理时,经常会出现这种封与信乱放的情况,如果数量多的话更是头痛,有时一个月也分不清楚。

近年多了学者研究家书、侨批,有信的就比没信的贵上三五成甚至一倍,所以不少人利用已经没有内信的实寄封乱塞上一通书信,当作完整家书来销售。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集者和学者宜仔细看清,以免解读错误,声誉受损。

图1,1959年印尼-海口侨信


我看中的这个完全不清楚邮戳其实颇有历史意义,这是一封从印尼1959年5月6日-广东海南岛海口市府城海南工专化工系吴君收的航平邮件(图1),封面收件人写有“五九年五月十二日收”的收到日期,邮程6天。

落地戳很不清晰,只能勉强看到上格“广东”两字以及戳外的上下各四条直线,相信很多人都不明所以。根据另一个封上的“琼山(乙)”落地戳可知,这个戳下面的地名和编号同为“琼山(乙)”。其实这个看不清的邮戳是个罕见的机盖邮(图2)

图2,封上的落戳


个人早在2009年已经出版《中国机盖邮戳图鉴(1909-1949年)》一书(图3)收录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机盖邮戳,是中国邮政自动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封面中间“C位”就是一件三十年代与水灾有关的珍贵侨批实物,可见我多年来都是利用任何一个渠道、领域去宣传和推广侨批。

图3,《中国机盖邮戳图鉴(1909-1949年)》封面


据我收集和研究所知,海南地区至今还没有发现民国使用的机盖日戳,因此它的邮政自动化进程相对较后。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各部门经技术革新,有了不少的发明,邮政方面也是,国产半自动化的机盖邮戳陆续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出。尽管这些发明不算很成功,但却是中国邮政自动化国产之路的开端,为日后的邮政自动化作业打下了基础。

这种国产机器的技术尚不成熟,所以这类机戳使用期极短,很多地方都是昙花一现,要收集非常困难。别说集全,到底哪个城市曾经使用过也无人可知,更没有资料可查,只能见一个记录一个。

这个海南的机戳相信就是“大跃进”时期所发明和使用,只是时间很短,加上地方邮件不多,所以实物难得一见而鲜为人知。本件的发现填补了历史与邮史的空白,颇为难得和重要。

图4,“广东琼山”机盖戳


根据我所见的同类实物,试把这个机盖邮戳绘制如图,以供大家参考(图4)从1957年开始,我国推出五格的“57式”新戳式,取代三格戳式,但在实际使用中,1957年之后还有不少邮局继续把新戳刻成三格式的。如这件1960年3月9日“河南开封自由路”的大跃进时期国产机戳,同样被刻成三格式,唯一的区别是上下线为波纹式,两者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异同(图5)如果藏家有清楚或早于1958年的该戳实物,欢迎补充指正。

图5,同期的“开封自由路”机戳对比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本件明明寄的是海口,为什么盖的却是“琼山”地名戳?

海口市为海南省省会,历史上一直隶属于琼山县,是一座近代以来因开埠而兴起的城市。海口市现有市辖区琼山区,实际上海口市为民国时以琼山县海口镇为基础建市,到建国后成为海南岛的中心,琼山县可堪称海口市的“母县”,到2002年时县级琼山市撤销。因两者有此关系,所以民国后期到建国初,当地曾使用“海口(琼山)”的双地名邮(图6)

图6,1950年海口(琼山)民国“卅九”年戳


海南解放后仍隶属于广东省,1951年海南行政公署成立,公署驻海口市,琼山县为其所辖。1958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山县,行政区域并入海口市。1959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琼山县。所以这两封1959年邮件上盖的邮戳就是“琼山”地名,这也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地域建制历史。

二、海南侨批小史

1988年4月26日建海南省,海南省华侨众多,因此很早就有侨批业存在。根据文献记录,它与广东省汕头市同在1882年之前已经有批信局。到了抗战时期的统计,汕头登记领有执照的侨批局85间,琼属各地则有55间,可见其规模之宏大(图7)

图7,民国书籍上对海南批信局的介绍


海口经营侨批的商号也很丰富,因收藏与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它们的研究自然就有所欠缺,连哪些是经营侨批的商号也鲜为人知。例如这份1948年“泰昌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薄”(图8),揭示了这间“泰昌隆”就是专营侨批业务的,只要你见到这间商号有关的邮件,就可以确认为侨批了。

图8,1948年海口“泰昌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薄”


海口(琼山)同样有侨批总包存世,也有专门使用于侨批上的特戳,与汕头侨批业的情况相似。因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称之为广东“三大侨批(汇)地区”,即潮汕地区、梅州客家地区、海南地区。其后经我长期的挖掘与推广,才有广府地区、五邑地区侨批的出现,并成为今天的热门。

海南侨批则因海南建省后已经不属广东,两省人对这个地区的侨批研究开始减少,这种情况也有其客观原因。以我研究三水历史为例,三水于1526年(明嘉靖五年)建县,建县后的重要事件与乡村名都有记录,但建县前因为属南海、高要两县,所以之前的历史、乡村名就没有记录。

反过来,南海与高要把一部分地方划归三水后,这些地方的历史就从县志中抹去。即三水县志不记建县前的“三水”历史,南海、高要两县县志又把原属它们,今属“三水”的历史、村名删去。变成三县都查不到三水建县前的相关历史,给后人研究地方历史带来了极大困难!

海南建市后,原属广东的海南侨批就变成了海南省的史前历史。海南建省时,实际已经没有“侨批局(商)”的存在,这些是建省前的历史,去挖掘和宣传似乎就是为广东历史文化做工作。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之下,广东、海南两省都鲜有再提及海南侨批,成为侨批热中的“冷”。我查了一下网上新闻,今年1月份有一篇文章提及海南侨批,再往上就是2017年了,而且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与潮梅汕、五邑地区的侨批报道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历史上最重要的侨批业集中地区之一的海南侨批,就这样变得悄无声息,好像消失了一样。个人认为海南侨批是中国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规范,实物丰富多样,很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研究。希望我这次的重提,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重视!

三、印尼暗批故事

在整理这批海口华侨家书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它们的内容,发觉有些实际上就是侨批,而且是较为罕见和重要的暗批,记录了一段印尼对华禁运禁汇的历史。印尼排华的事件大家都不会忘记,在此我也不作过多提及,只是根据其中两封相连的邮件来解读一二。

图9,封内的华侨家书


第一封,即机盖戳的这一封,信内容如下(图9)

鸿章侄:

你前几月和今月寄来之信都有接到,本想早些写回信的,但是因为抽不出时间来动笔,所以迟到至今才写回信,请你原谅。侄你来之信之内容完全现已明白,我们在此本要寄些东西和款给你与家乡用的,目前印尼政府又要禁运。所有寄到中国的东西一切不可流通,外汇已三年不分发给在印尼土地上之华侨,所以无论做什么生意,目前可以说相当的困难。印尼政府对待在海外之华侨们可以说相当刻簿,无一点优待华侨之特点。

章侄,你自从离开家已有半年多,是否与家乡之亲友们有无通信呢?目前在家乡之情况如何呢?叔在此已有二年多无接过家乡之信息,不知在家乡之亲友们生活情况如何。我们在此也已寄有几封信,但是家乡之亲友无一点回信,使人痛苦。在家乡目前衣食住情形如何呢?以后如你来信,请通知点好吧,你之一切在经济上之困难,我们在此目前正在想办法如何来寄款给你念完大学,请你安心求学,在此有机会就一定寄款的。现叔特夹一张相片给你,请查收,望你能多联络,因时关系,下次谈。此致请你好好保重身体要紧。

学业进展

叔 燊昌 五月六日

可见这件燊昌叔对子侄颇为关心,但也有点心灰意冷和在外困境的无奈。家人两年没有回信给他,他在外孤单又挂望,好不容易盼来上大学的侄子求助家书,但印尼禁汇,也无法即时把钱汇到家人手中,很是无助与惆怅。

1959年正是“大跃进”运动时期,其后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变得相当困难。我没有看到他侄子的去信内容,但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因为生活困难,到海口上学的侄子才多次去信叔父以求帮助,这也是两年间叔父首次收到家乡来信。

图10,1959年印尼-海口“暗批”封


尽管印尼对华有严格限制,但叔父也顾及血脉亲情,不久后就把款寄回来,以解家人燃眉之急。这封信于1959年5月14日从印尼寄(图10),5月24日到达琼山,邮程历时10天之久,比上一封慢了四天。信内容如下(图11)

图11,“暗批”信


鸿章侄:

前几日寄有一信谅必有接到,现叔在此寄有点港布伍拾尺,请收岭(领)用,而且收到以后请来信说明,港布什么时候接到的。请谨不要太浪费金银,该用就用,不该之时就免用,因为目前在印尼找款也很难,寄伍拾港布要印尼币壹千盾呢。请你安心的求学,什费多少会在此印尼之叔叔们帮忙的,你在南海念之化工系几年可以毕业呢?学业成绩如何呢?今年是否有上第二年级呢?请来信报知,在南海之气候如何?是否有春夏秋冬呢?有什么特产呢?目前叔很想回家乡观光一趟,如果印尼政府之准字(?),有办法准许出口,那叔就成功,如果无办法,那只好等到明年冬呢,你想是否可以回去观光呢?是否人民政府真正的优待华侨呢?带货物是否会人民政府没收呢?有时问来信通知,夜深了,由此停,下次谈。

祝 永远上进

愚叔 燊昌

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四日

这里所提的“港布伍拾尺”,实际就是侨批暗语“港币50元”(图12),时与印尼币比率为50:1000,由于这时期印尼对华禁汇,华侨汇款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先寄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接驳回侨眷所在地,所以何时收到,需要问侄子来告知。尽管侨批款项并不随此信寄回,但信内也不宜直接写明寄款多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祸端,因此只能用各种其它物件代替,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也即圈中常说的“暗批”。

图12,用“港布伍拾尺”代替港币


这些批信读来令人气愤,印尼当局非但不念及华侨对他们国家建设的贡献,还处处进行限制,对华禁运禁汇,不但影响侨胞们在印尼的生活与生存,更直接导致国内家人步入困境。

侨胞们对家人、对祖国的挂望跃然纸上,都希望回国走走、观光一番,感受新中国的蜕变。但既怕印尼限制,又担心人民政府对华侨的优待政策是否落实。这时候,就需要向国内亲友们了解相关信息了。真实的华侨与世界历史,在这些侨批家书中一一展现,为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通过以上的深入解读,相信大家对这些侨批封上所饱含的邮史、历史、侨史、外交史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了解,这正是侨批研究与挖掘的意义所在。

文后欣赏:11月7日民国不同邮戳实例

关注公众号,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