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千年文脉 绽放四明华彩
留住记忆
擦亮宁波历史文化金名片
早在1986年,宁波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为七类,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显示了其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2016年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确立了宁波“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
“‘运河出海口’‘海丝始发港’这两张金名片,使宁波成为国内唯一兼具运河城市和海港城市双重特征的城市,为宁波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布局中谋得了重要一席,培育了宁波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感慨。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前列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宁波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整体保护。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项目28个、国家级传承人16名,省级项目96个、省级传承人101名,市级项目372个、市级传承人381名。金银彩绣等5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古稻田、大榭史前制盐遗址、鱼山遗址、乌龟山遗址、塔山遗址、句章故城、明州罗城遗址、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近年来,我市“水陆考古”工作齐头并进,抢救保护数十处地下、水下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万件。
“这些文化遗存丰富了宁波境内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谱系的认知和研究,改写了区域文明发展史。”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介绍,深埋于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中华海洋文明探源树立了标杆。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被专家誉为世界级的发现。
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充分活化加速“破圈”
“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这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对于文化遗产,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要唤起国民对它的热爱。”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冯骥才以“传统文化守望者”的身份,奔波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路上,对故乡致以最深情的凝望。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通过修编《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市域、中心城市、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五个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施以古桥、古祠堂、名人故居、地标性文化景观或代表性近现代建筑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推进历史街区规划开发和合理利用,先后为鼓楼、郁家巷、南塘老街、莲桥第等历史街区实施有机更新和商业开发提供文化支撑。
天一阁博物院。
古村古镇保护,让新家园“忆得起乡愁”。从鄞州走马塘村到江北半浦村,从慈溪方家河头村到奉化栖霞坑村……这些最美古村落的走红,无疑是宁波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深挖地域特色文化,不断提高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的结果。“非遗+产业”,不断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我市联合各地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旅行社、自媒体等多方力量,串联起手工艺体验等创意丰富的环节,结合非遗展览、非遗演出、直播带货等方式,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辐射面大,影响深远。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燕介绍,宁海南宋红妆乐园通过博物、演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将十里红妆文化传承及非遗手工艺自然穿插在南宋故事线索中。省级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则注入了科技力量,企业持续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将品牌做大做强。
创新转化
探寻宁波发展转型的精神坐标
《荀子》有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正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道不离器”“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这些浙东文化的精髓涵养了宁波人诚信务实的品质;传承450余年的天一阁和“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使宁波赢得了“文献名邦”“院士之乡”美誉;“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精神,开启了“宁波帮”百年辉煌。
宁波“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力文化发展大繁荣,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
当今,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密码从何处寻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两宋以来开放博纳、商学并进的精神,明清以后开明务实、与时俱进的风尚,从而从根脉上找准传承和锻造当代宁波文脉和城市精神的精准定位。”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邬向东说。
知源求变、与时俱进,宁波不断进行创新转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跨越,使诸多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相通相融,共同服务于新时代。
千年罗城,开启新篇。
当前,海曙区正着力推动千年罗城复兴计划,将立足罗城这个宁波市最具历史文化和影响力的地段,串连起诸多文物古遗,打造一个行走的博物馆之城。
浙东运河,通江达海,运济天下。
我市已出台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将启动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工程。以河海博物馆为核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建设工程上马,河姆渡遗址公园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望京门城墙遗址馆竣工并筹备近期开放,鄞州打造东钱湖宋韵文化圈,实施宋韵文化走廊工程等六大工程……这些大项目、大平台的建设,将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激发城市的文化活力。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徐丹/摄
“城市文化往往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技艺、传统、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重要信息的成果和见证。”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认为,城市精神根植于城市文化,以文化为内驱力,打造更有辨识度的宁波文化产品和价值符号,可以不断推动宁波经济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享。
宁波正凝聚起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书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大家还在看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快关注↓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日报
文字:厉晓杭、黄银凤、汤丹文
编辑:余婧婧
审校:戴巧泽、张志龙、郑仲晔、刘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