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美丽村庄集中展示☞鄂托克旗篇
放飞心情包日塔拉
夕阳斜斜,碧草萋萋,鸟鸣时时,绿树依依。日暮时分的包日塔拉,在绿树合围的通村公路边逐步显现出迷人的轮廓。
如今的包日塔拉秀外慧中、底气十足:若访农家,这里有2500亩整理好的土地,大型喷灌设施照料的苜蓿种植基地400亩;倘问牧者,集中规划的养殖棚圈60户,猪肥羊壮;再看特色养殖,1000多亩淡水鱼塘,鲤跃草潜。看风景秀木成林,既美且实,新农居红墙齐整,路通讯达。游景致既傍温泉、邀来碧海阳光,又拍热门影视剧、携至金戈铁马。
乌兰镇包日塔拉嘎查原来是鄂托克旗贫困人口最多的嘎查,也是全旗D级危房最集中、最多的嘎查。不过,造化并未抛弃这个地方。该嘎查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四周树木环绕,草场、湖泊相依,景色优美;都斯图河横穿嘎查,水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让包日塔拉开启了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该嘎查三个社安全饮水、户户通电、街巷硬化、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农村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工程已实现全覆盖。并实施危房改造,完成村庄绿化,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村民健身广场,基础设施今非昔比。
同样,经济发展也大步向前。该嘎查种植的经济林总量已经达到2000多亩,和土地整合、发展喷灌种植相结合,既为嘎查种下了致富林、开拓了黄金地,又为改善居住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绿色和景致。过去的危房旧房被红砖清水墙的新居以及白墙蓝瓦的两层别墅取代,家家户户喜迁新居。这边广场上笑脸盈盈,那边花丛中彩蝶飞舞。文明之风适时吹拂,景致浪漫的牧村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鲜花秀木比肩润物无声。
现在的包日塔拉,近旁温泉引人,漫步景区内,碧浪蓝鲨剪裁火山海洋而来;影视剧入胜,匈奴、蒙元文化身披历史烟尘再现。游景区之外再进入乡村嘎查,看看棚圈池塘,逛逛农家牧户,大树森森,不动引风,绿叶吟唱幸福之歌。时空在美美的乡村嘎查交错出如梦如幻的彩虹,小村落的前世今生呈现出新时期农村牧区沧海桑田的巨变。感慨沉吟中,眼前出现的红红火火的农牧家乐,能让人在流连美景之余再品浓浓的乡野之味。全触觉调动,方能真正触摸乡间牧野悦动的脉搏。
厚重历史的余韵,温泉袅袅的氤氲,蓝天碧草的诗卷,掬一捧细沙,徜徉林间听风;放飞心情,最宜包日塔拉。
新曲悠扬 旧庙湾
旧庙湾,闻其名似闻钟鼓之声,遂悠然生探访之心。然驱车就之,既无高山古溪,也无幽深禅林。倒是村里新居一律清水红砖、质朴大气,院落幽静、几畦青菜绿意盎然。远处田中,金黄灿灿丰收在即。物丰民乐,老者怡然,正是一派秋意浓浓,见之心旷神怡。
早在百年前,现在的旧庙湾村二社有一座庙叫察汗加德亥,后来庙宇搬迁,这里就得名旧庙湾,是原来有庙之意。旧庙湾的村史还颇有些曲折,该村最早都属于蒙古王爷管辖,民国时,来自山西、陕西等地的富裕人家纷纷从蒙古王爷手中买下土地,成为一方地主。村名因之而变,比如,二社为乔姓地主所买,因其地势低洼,故名乔家圪泊;三社为苏姓地主所买,因地处大克泊尔湖湾地,故名苏家湾;七社为訾姓地主所买,因地势高凸,故名訾家梁。1950年后,又随行政区划几易归属。2005年,旧庙湾村归属木凯淖尔镇。
今年66岁的王林业曾经当过多年旧庙湾村的村长。他家就是当年在此买地并搬入的富裕户。刚来时,王林业只有5岁,当时的旧庙湾吃水困难,人烟稀少,只有村里的张寡妇家有口井。当时吃水靠担,要走一里地。王林业的舅舅是个石匠,来走亲戚时不忍外甥一家苦于担水,就用石匠工具为他家打了一口井。王林业回忆,当时舅舅和父亲两个人整整花了13天时间,打了一口12米深的井。后来,当了村长的王林业为全村打过一口井,井深70米以上,今天还有水。
现在,旧庙湾早就喝上了自来水,村里开发的103亩水地,也不再是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养殖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林沙产业目前是旧庙湾的“四大支柱产业”,200亩优质牧草、饲料玉米3000亩,青贮玉米600亩,家庭牧场、家庭农场、商品猪养殖户、肉牛养殖户正在培育,经济林种植也初见成效,旧房危房改造、医疗社保完善,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旧庙湾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进程。踌躇满志的旧庙湾村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年他们的预期是全村农牧民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王林业说,经过了美化、亮化、硬化的村子还有专职清洁工,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比乌兰镇次(差)。而这里,有他舍不了的乡土。本来可以去乌兰镇和儿子住,但王林业和村里的老人们都舍不得院里的青菜、田里的庄禾,更不舍邻里乡亲。连王林业的两个孙子,只要学校放假就会泡在爷爷家,可以说,这里有人们难舍的根。
没有了庙的乡村,请来了真正的“财神”,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既有现代生活之便利,又有古韵民风可追寻,留住乡愁的美好乡村,奏响的是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走向美丽草原乌兰乌素
我不是牧民的后代,我的家也不在草原。但我向往大草原,因为我渴望那里的辽阔,也欣赏那里的宁静与淡泊。
从鄂旗阿尔巴斯乌兰乌素草原回来已数日,但心好像还留在草原,有一种魂不守舍的感觉。这里虽未被称作景区,但穿越乌兰乌素乡村路却可称为鄂尔多斯“最美自驾路”之一。
“乌兰乌素”系蒙古语,汉意为“红色的水”。这里指的是嘎查所在地南梁上109国道旁边有一口水井,周围全是红泥岩散落,所以牧民们把这口水井称“乌兰乌素井”,乌兰乌素嘎查由此而得名。 乌兰乌素嘎查地处鄂尔多斯草原腹地缓慢起伏的高原地带,为中温带温暖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适应超旱生的小灌木和多种牧草生长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养殖,是典型的鄂尔多斯草原。
今年的雨水好。站在乌兰乌素草原举目远眺,绿波千里,青草漫漫,绵绵直到遥远,遥远到链接天际的绿毯。这“绿毯”覆盖了人性中的浮躁,绿荫微风拂去人心头的尘埃,提醒着人们在拥挤喧嚣中不至于麻木。点缀其间的羊群如流云飞絮。蓝天在你的头顶上是那么清澈、那么真切、那么迫近,仿佛能触及到一样。而白云,则像是用水彩涂抹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上一般,清晰灵动。极目远眺,却又无法分得清是天际的白云还是草原上如流云飞絮的羊群……一切是那么的辽阔,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美。这恰也是草原的博大与深情。
经美丽乡村建设春雨润泽后的乌兰乌素草原显得分外清澈明净——路通了、自来水喝上了……而更大变化是农牧民从心到脑的明净通透。
牛马和羊群,是牧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草原也因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今天的乌兰乌素人更是将这祖祖辈辈生存元素注入了市场与产业的基因——年收入80多万元的现代化规模经营户图门吉日嘎拉,年纪轻轻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奶食品生产销售户娜仁图雅投入23万元盖起的149平方米新房,敞亮的让城里人嫉妒;一年仅酸马奶收入达6万多元,让贫困户巴图巴根一下跨越到小康;从小喜欢民族刺绣的娜仁图雅,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抢手的民族文化商品;年收入20多万元的牧家乐,让敖特根斯仁对前几年进城打工浪费的时光感到可惜……“一户一产业、一户一特色”“牧家乐”、规模养殖、奶食品加工、果蔬、马产业、骆驼产业、文化户、五畜特色养殖等,户户都是“专属”产业户。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5万元。如此发展势头,乌兰乌素人的好日子是何等的红火。
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到乌兰乌素草原上,牧人已休息,牛马、羊群也安静下来。我躺在草地上,让草原作床,蓝天作被,静静地去感受,去聆听乌兰乌素草原夜色美。
更多推荐记者:孙慧 马利军 白杨 尚铁兵 萨楚 宋玮
本期编辑:李丹妮 校对: 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