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全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几点思考

2017-03-27 刘海军 鄂尔多斯日报

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16年,鄂尔多斯市用一年时间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国家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市级低收入人口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目标任务,唯一的区贫旗杭锦旗即将摘掉贫困旗帽子,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让全市人民携手共同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全市贫困现状分析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市曾经非常贫困,原8个旗区中有5个是国家贫困旗,3个是自治区贫困旗,人们用“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来描述当年鄂尔多斯市的贫困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历经艰苦卓绝的三次大规模创业,推进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投入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脱贫成效非常显著。 2015年,全市精准识别农村牧区国家标准下贫困人口5220户、13047人,市级低收入人口13593户、33918人,杭锦旗是全市唯一的区贫旗,全市贫困人口总数4.6万人。与其他盟市相比,鄂尔多斯市贫困人口总量相对较少,贫困发生率约2.3%;从致贫原因分析,因病致贫占31.5%,因学致贫占9.2%,缺少发展资金占21.9%,缺少劳动力占5.2%;从年龄结构分析,贫困人口中,50-60岁占22.3%,60岁以上占15.4%;从贫困程度来看,2016年国家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主要以相对贫困为主。经济学理论表明,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影响,贫困发生率低于2%时,扶贫难度将大大增加。扶贫越是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这些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脱贫更加困难,完成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当前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解决的问题


脱贫攻坚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把精准帮扶落在实处。从全市脱贫攻坚现状和调研情况来看,主要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从总体上,需要解决高标准、高质量脱贫的问题。围绕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把“较高质量”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体现出来,就要在脱贫上把高标准、高质量体现出来。2020年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标准是年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同时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和农牧区公共服务保障。

从致贫原因上,需要重点解决因学、因病致贫的问题。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摆脱代际贫困的主要途径。目前全市的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义务教育阶段都是普惠性的政策,缺乏针对贫困人口的资助政策,同时,对于农村牧区贫困学生在城镇就读而产生的陪读费用(租房费、家长陪读机会成本等)缺乏针对性的资助。因病方面,虽然市级层面出台了贫困人口医疗报销“双降双提”政策,各旗区设立了一部分专项资金,但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辛辛苦苦又一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从工作创新上,需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实践中,存在部分贫困户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贫困人口缺乏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没有激发出来;产业扶持短平快的项目多,长期稳定脱贫的项目少;贫困户和企业、市场对接不够,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产业发展雷同,低水平重复竞争,扶贫方式和机制急需要创新。

从巩固脱贫成效上,需要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工作机制。贫困人口底子薄,产业基础不牢固,增收主导产业不明显,种养殖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不足,持续增收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存在重新返贫的压力;有相当比例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完全依靠政策兜底脱贫,现有兜底政策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灾返贫的可能性较大;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就业困难,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仍然存在;“1+N”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不同部门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之间衔接不到位,存在政策覆盖不全的死角。

全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与思考

从全市的贫困现状和脱贫攻坚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再考量、再认识,在新的起点上高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头号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是考验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标准。要加强脱贫攻坚调查研究,研究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措施。

二要创新扶贫方式,构建企业和经济组织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精准扶贫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水电路房投入力度很大,房屋、棚圈、机井、旱改水等投入不少,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利用率需要提高,房屋、棚圈等设施要全部利用起来。要安排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构建脱贫攻坚企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企业或合作组织完善生产设施和销售渠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捆绑式发展等方式,构建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贫困农牧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交由企业来解决。积极发挥脱贫攻坚先锋企业、龙头企业和互助合作社积极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重点发展肉羊、生猪、肉牛、肉鸡等特色养殖业和荞麦、特色小麦、特色水稻等粗杂粮种植业,发展旅游餐饮服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致富产业,从农畜产品生产、经销、加工等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绿色化的脱贫产业和产业品牌。产业扶持直接到户资金,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补贴到户,充分调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避免简单分钱发物的“输血式”扶贫。结合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选准主导产业,从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大力推广“乡村旅游+脱贫产业”、“互联网+脱贫产业”等模式,实现脱贫产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同时,引入脱贫保险机制,覆盖贫困户人身健康和种养殖业,转移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意外风险。

三要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扶贫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宣传脱贫攻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让人人了解扶贫 ,人人参与扶贫,脱贫人口主动脱贫。脱贫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走出物质贫困,更要帮助他们走出由于物质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贫困状态。帮扶干部和乡村干部多做宣传教育工作,鼓励贫困人口自强而不自卑,热爱生活而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要让贫困人口明白,扶贫不是救济,等靠要只会坐吃山空,只有依靠自己双手勤劳才能致富,从思想上拔掉贫困人口“人穷志短”的“穷根”。要从改变不良习俗和不良生活习惯入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家风家训建设,拔掉贫困人口不讲卫生、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社会风气等“穷根”。要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重点解决好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问题,鼓励贫困家庭学生接受“3+2”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将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贫困学生全部纳入到免费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要推进健康扶贫工程,通过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大病救助基金与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大病致贫的问题。

四要加强脱贫攻坚考核和督查,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绩效考核,把脱贫攻坚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评价的重要依据,注重从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提拔重用干部,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力、没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要进行追责问责。要全面强化扶贫部门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适当调配充实人员编制和增加运转经费,充分发挥扶贫部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指导、协调、参谋、督查、考核职能作用。要确保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优秀党建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优秀党员干部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优秀年轻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经受锻炼和成长。

更多推荐

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实践与探索——市委组织部结对帮扶麻地梁村的调查报告

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召开


本期编辑:何苗 校对:李丹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