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牧野|乌审草原有个“书敖包”

2017-05-17 池小花马利军白杨 鄂尔多斯日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407y4u2&width=500&height=375&auto=0
  茫茫乌审草原深处,有一座书敖包静立,栉风沐雨数载。走近即生敬,拜祭则慨叹。敖包常有,而书敖包不常有。书敖包上每一块石头都刻写着一部书籍之名,形态各异。以书之名,讲述着草原儿女对文化的无限热爱与崇敬,诉说着他们对文化的不懈追寻与求索。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习俗,虔诚祈求平安和幸福。祭祀之时,为敖包置石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置无名之石可祭拜,置有名之石自然也可。何不将藏书刻于石上,祭敖包与祭书相结合?初心如此,阿拉腾毕力格和弟弟哈斯毕力格便整理藏书,将书名仔仔细细刻在石头上,建起一座高高的敖包,名“书敖包”。

  刚开始,阿拉腾毕力格家只有3000多本书,有蒙古文典籍,也有四大名著和外国名著,还有以前上学时用过的课本。阿拉腾毕力格和哈斯毕力格都是爱书之人,每得新书好书,则如获至宝。这些书,都是兄弟俩多年收集所得。家里地方小,阿拉腾毕力格专门搭建了两个小蒙古包来放书。眼看藏书越来越多,索性“大动干戈”,建了三间大蒙古包,精心置办书桌书阁,把藏书分门别类,加以规整,奉白色哈达,即为蒙古文图书馆。又新建一处博物馆,收藏着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两万余册蒙古文图书,手稿400多册,以及老式打字机、铅印工作台和印刷机等,展现蒙古文图书史和蒙古文图书印刷史,起名为毕力贡仓蒙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毕力贡仓”即智库之意。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阿拉腾毕力格兄弟俩都要组织祭祀,祭祀不发请帖,学者、牧民、学生以及广大社会人士从各地自发而来,其中不乏宝音贺希格、力格登、蒙和等大家。几百人相聚书敖包,虔诚聆听敖包的“歌唱”。传统的敖包祭祀之后,祭书仪式正式开始。祭书古已有之,每到重大节日,蒙古族人都要祭拜,也正因如此,老百姓家中的书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这场祭祀则是围绕书敖包进行。将三本蒙古文经典《蒙古秘史》《蒙古源流》《江格尔》奉上,献哈达、敬香,念诵经文,向书敖包投石祭拜。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馆里新进的蒙古文图书之名,皆是兄弟俩和周边牧民一笔一划用心刻制。敬重书本、崇尚文化,正是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祭书仪式所要表达的深意。

  爱书惜书,以书为伴则乐在其中,书中自有大智慧,书中自有大天地。经过多年多渠道的收集,以及社会人士的捐赠,阿拉腾毕力格家的藏书已有16000多种、3万多册,蒙古文《大藏经》影印本、《梅力更召蒙古文诵经集成》和《17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脚本集成》等书籍均为珍品,《搏克传奇》《阴山殇》等当代蒙古文著作原始手写稿等均为独家之藏。美国、蒙古国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前 48 30666 48 14941 0 0 4300 0 0:00:07 0:00:03 0:00:04 4299来,品鉴寻访。藏书一天天变多,书敖包一年年变高变大,像一座文化灯塔,光芒愈加璀璨。

  阿拉腾毕力格只是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的一个普通牧人,牧马放羊,经营着一个牧家乐。这些年来,他家的收入都陆续投在了书馆上,已达200多万元。书敖包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到阿尔巴斯山亲手选出,雇人雇车运回来。每年祭书仪式后举行的“毕力贡仓书香高原”系列活动,既有中小学生演讲读书比赛,也有面向社会的论文评比,还有各地文人作家交流研讨,中间产生的吃住费用他也全部承担了。对于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行动,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确定为特色文化户,并在修缮、绿化、硬化上进行了重点扶持。政府“给力”,阿拉腾毕力格再发力。现在,他又在扩展“书的地盘”,新建“蒙古族文人馆”,正在紧张装潢摆布,已经有几位作家的个人收藏进入馆中。将来,他还想继续扩展,在青少年智力开发方面有所作为。

如今,在阿拉腾毕力格等人的带动下,乌审旗兴起了“文化热”,家庭图书馆、家庭博物馆渐渐多了起来,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把这项书的事业继续搞下去,再过几十年,我们的文化水平肯定不一样了,相信会是一番新光景。”阿拉腾毕力格这位草原上的“护书使者”,以书之名,表达着草原儿女心中的文化信仰。在他身后,那片沙漠上的绿植正在蔓延,正如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长,蓬勃而有力量。

更多推荐

鄂尔多斯市列入十届自治区党委第一轮巡视名单

“标准化+”将给鄂尔多斯带来哪些变化?


摄影制作:好斯毕力格

配音:师珊珊

本期编辑:李丹妮 校对:何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