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锦大地的金色希望

2017-09-08 尚铁兵萨楚日勒图 鄂尔多斯日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壮观景象。然而曾经,在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一眼望去只是单调的黄色,毫无一丝诗意。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杭锦旗境内分布着大片沙漠和沙地,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历史上过度的开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非常严重,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恶劣的环境成为制约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桎梏。



面对日益进逼的沙漠,为了生存和发展,从农牧民自发植树造林到持之以恒地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几代杭锦人孜孜不倦,收到了越来越显著的成效。2000年杭锦旗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达到7.3%和30%,而2015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提高到了18.5%和75%。




如果说当年治沙种树主要是为了生存,如今的杭锦旗,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则“与富同行”。靠沙吃沙,沙里淘金。这些年来,杭锦人将治沙与脱贫致富相融合,大力发展沙产业,走出了生态、经济、社会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快速兴起的沙漠旅游是杭锦旗沙产业的典型代表。走在七星湖旅游专线上,漫漫黄沙被公路切割开,路两旁覆盖着绿色乔灌木。如果不是偶尔看到远处的沙丘,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在沙漠中穿行。近几年,这里举办了汽车那达慕、环七星湖自行车沙漠公路挑战赛等大型活动。各项活动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附近的农家乐、牧家乐不断兴起,农牧民收入逐步提高。



在七星湖景区东面,有一个牧民新村,居住着由大漠深处迁移出来的几十户牧民。在沙漠里生活了50年的牧民格什道格陶高兴地说:“我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村,搬进来后,我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他们说这叫生态工人,闲暇时我还到景区工作,一年收入能超过20万元。没想到,以前弄得人又穷又愁的沙子,能让我们脱贫致富了。”

如果说沙漠旅游让沙子变成了农牧民手中的票子,那么,将沙漠作为资源优势,引进碳汇需求企业,种植沙柳、梭梭,嫁接肉苁蓉的做法,又产生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治理三方共赢的绿色效应。

“我们在沙漠腹地承包了20万亩荒沙,已成功种植梭梭2万亩,接种肉苁蓉8000亩。除碳指标价值外,嫁接肉苁蓉1万亩纯收入就相当于一个年产30万吨煤矿的纯收入,而且肉苁蓉一次嫁接成功后可收益20年。”绿远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我们介绍时,牧牛回来的牧民额尔德尼刚好路过,他说:“以前我们这里的草场基本都是明沙,好好干一年,也就解决个吃喝。自从企业进来后,我家流转草场1万多亩,收入有国家政策性补贴、草场流转补贴、企业务工补贴三大块,一年近50万元。一下从贫困户变成了有钱人。”

通过发展沙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杭锦旗正在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双赢。截至2016年底,全旗1219户3058名国家级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向好、局部优良”的重大转变。


更多推荐

【鄂尔多斯日报与内蒙古日报同步推出鄂尔多斯绿色发展深度报道】鄂尔多斯治沙:从博弈到共舞

鄂尔多斯绿,将浸染“地球村”


本期编辑:高正彦 校对:何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