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日报与内蒙古日报同步推出系列特刊】缔约国故事 魅力鄂尔多斯
讲述68年治沙故事 打造“美丽中国”名片
——2017 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侧记
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国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之际,国家林业局在鄂尔多斯市举办了《筑起生态绿长城》——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
参会代表观看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
治沙企业向参会代表介绍治沙经验。
本次展览以新中国68年防沙治沙历史为时间跨度,全方位、多侧面展示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在防治荒漠化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我国所创造的治沙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及科技人员和沙区人民在治沙中展现的非凡智慧、感人故事和精神力量,向世界展示了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态度”“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成就”和“中国精神”。
我国68年治沙史,经历了艰难起步、重点治理、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4个阶段,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政府组织广大人民和科技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防沙治沙行动。1978年以后,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为标志,我国上马了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开启了以生态工程推动治沙的重点治理阶段。期间,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了荒漠化监测体系。进入新世纪,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建立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防沙治沙顶层设计加强,新一轮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等重点工程相继启动,防治荒漠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展览中最大的亮点是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从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到工程建设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意味着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展览中,一幅幅对比图生动展示内蒙古的治沙实践。
“沙海明珠”恩格贝是中国防治荒漠化历史的一个“样本”。在1989年示范区建立前,位于鄂尔多斯市的恩格贝30万亩土地渺无人烟,几乎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如今,经过多年治理,恩格贝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享誉中外,充满传奇色彩。
2009年,呼伦贝尔市向沙地宣战,提出每年完成100万亩沙地综合治理任务,如今呼伦贝尔治沙的努力有了阶段性成果:流动沙地已经全部得到治理,半固定沙地也基本治理完毕,都转化成了固定沙地。
沙区荒漠化治理,每个内蒙古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弥足珍贵。他们性别、年龄不同、身份、职业各异,农民、牧民、学生、军人、科学家、企业家都参与其中。
“中国智慧”的“内蒙古实践”,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治愈“地球癌症”的信心,还为世界探索防沙治沙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内蒙古与世界携手治沙世界,合作共赢,荒凉瀚海实现惊艳转身。生态好转,林灌草覆盖面积增加,风沙危害减轻;经济发展,生态资源增加,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工服务业等产业持续发展;民生改善,越来越多的沙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沙漠有着辽阔的空间、较低的人口密度,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中国人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开拓了人类与沙漠关系的新境界,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占中国国土面积27%的辽阔土地,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天地。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文明
【会外反响】咱农牧民参与 保护环境 更有信心啦!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农民王志农
“早就听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要在鄂尔多斯召开,我对这个会一直非常期盼。”王志农笑着说。据他介绍,鄂尔多斯以前是全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不管走在哪儿,要么是沙漠、要么是山沟山洼、要么就是干旱硬梁,自然环境比较差。但经过我们这些年的治理,这几年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也是对我们防沙治沙成果的一个肯定,同时也让我们这些农民参与保护环境更有信心了。
王志农觉得,这次大会也给鄂尔多斯提供了一次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大好机会。“我们不仅治住了沙,这几年收入也增加了,吃住行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王志农自豪地说。“这么多外国人来参加大会,那我们鄂尔多斯在全世界的名气肯定会越来越大。”
参会代表都很钦佩鄂尔多斯治沙成果。
探讨治沙经验。
乌审旗嘎鲁图镇牧民斯庆达来
“期待了好久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终于开幕啦!”9月6日,家住乌审旗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的牧民斯庆达来一开口便道出了喜悦自豪之情。
呼和淖尔嘎查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因为一片天然碱湖而得名。多年前的这里一片黄沙,严重盐碱化的土地上寸草不生,牧民生活极其艰苦。“一场沙尘暴过后,牛羊丢了,房子埋了,庄稼死了,真是没活路了。”毛乌素沙地的过去让斯庆达来心有余悸。
斯庆达来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个贴满照片的相框。一张30多年前的全家福上,身后贫瘠沙化的土地和被大风吹歪的帽子让人印象深刻。另一张近期冲洗的照片上,绿意纵横的草场上牛羊悠然自得。“面对荒漠化问题,鄂尔多斯人战天斗地、锁风固沙,树多了、沙少了,草绿了、羊壮了,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人间天堂。”
“今天,《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开幕,是对鄂尔多斯治沙成果的充分肯定。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我希望鄂尔多斯治沙经验让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
□本报记者 周斌 温都苏
鄂尔多斯的林沙产业
9月6日,在位于中国荒漠化成就展展馆鄂尔多斯林沙产业优品汇展区内,葡萄酒品鉴区被来自国外的参观者围了个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孙梦一边麻利地给参观者倒着葡萄酒,一边用流利地英语解说着。“我们的葡萄是产自鄂尔多斯市干旱半干旱的土地上,因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酿出来的酒品质好。”两名来自阿根廷的参观者在品尝并听完孙梦的介绍后,双双竖起了大拇指。
本次中国荒漠化成就展上,鄂尔多斯市选取部分代表企业及名优产品进行展示,向参观者交出了一份分享林沙产业发展经验的完美答卷。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晗
【花絮】“失物招领处好贴心”
“有人丢了一只耳环,快放好,登记下来!”9月6日上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现场,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设置的失物招领处一片繁忙景象。
大会失物招领处。
志愿者小王捡到了一只金色的耳环,迟迟找不到失主,只好送到了失物招领处登记,等待认领。失物招领处设在会议中心二楼登记处旁边,在会议期间丢失或拾到的物品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和登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小心丢失物品的参会人员还真不少。一位外籍代表丢了一副眼镜很着急,一直在登记处等待。没过一会儿,眼镜被另一位志愿者送来了。还有一位媒体记者在媒体工作间丢失了一个电脑包,当天会议结束后,志愿者在多个微信联络群里发布招领消息,最终找到了失主。失主们纷纷表示:“这个失物招领处好贴心。”
从会议安排到日常生活,主办方为各国参会代表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失物招领处,主办方还设置了急救区和茶歇区等,让与会代表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静
本期编辑:高正彦 校对: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