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小小检测,就能降低五分之一的脑卒中?

今年的6月6日是第六个中国房颤日,


说起房颤,年轻人一定很陌生。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呢?


房颤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该如何发现房颤呢?


不要急,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马长生教授来为您解惑!!!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 马长生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人的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


然而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能带动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则不能,最终导致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毫无规律。


房颤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


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患上房颤。

 

五分之一的脑卒中是房颤导致的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的收缩舒张,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栓塞在脑血管的概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猝死。


研究表明,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除了脑卒中,房颤的危害还是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小小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房颤


房颤相关症状主要是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伴有长间歇,还可导致黑曚、甚至晕厥。


然而,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是没有症状的,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常有患者描述为“有时快,有时慢,一点规律都没有”。


发现异常迹象时,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


老年人,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进步,一些便携式、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也可帮助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房颤可以预防么?


虽然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朗,但是综合管理合并症,健康生活方式可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氧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房颤。

 

治疗房颤要注意哪些?


预防卒中最重要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


因为这一弊端,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此外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华法林出血风险小,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降低50%以上。


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


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除了抗凝药物之外,还可以选择介入治疗的手段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由于房颤的血栓90%以上来自左心耳,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进而达到预防卒中目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合理慎重使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


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发生率非常高。


因此要尽量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尽量避免长期使用胺碘酮。

导管消融可以根治房颤并改善预后



20世纪末出现的房颤导管消融术为房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至少95%左右的阵发性房颤与肺静脉异常激动关系密切。


射频消融术即通过外周静脉血管将直径与普通圆珠笔芯类似的心导管送入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连接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即射频能量,沿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形成环状疤痕,从而隔离肺静脉的异常激动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


有少数情况下,异常激动也可来源于其他部位(如:上腔静脉),此时这些部位也要隔离。对于发作时间超过7天的持续性房颤,可能还需要对心房进行更多的干预。


由于各个中心的病例难易程度不同,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也有着一定差别。


一般来讲,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约70%,持续性房颤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约50-60%,二次或三次消融后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成功率水平。


一些临床因素可能影响手术成功率,如年龄、病程长短、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等。


总体来说,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手术。但与其他有创性操作一样,房颤射频消融术也存在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脑梗塞和左房食管瘘等。


数据表明,房颤导管消融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1%,且在有经验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导管消融不仅在控制房颤发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房颤负荷方面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重要的是导管消融对于患者临床获益和预后改善方面也有诸多优势。


很多数据均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可以降低卒中率和死亡率;对于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也明显改善生存率。


导管消融使房颤患者获益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改善症状,这也正是导管消融在国内外房颤治疗指南中推荐级别越来越高的主要依据。

更多推荐

37岁美女每天敷两片面膜,去医院一检查,后悔不已!

晚上运动一小时,早上上厕所吓坏了!这样运动不可取


本文来源:人民网健康

本期编辑:高正彦 宝上越 校对:何苗

鄂尔多斯日报客户端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