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宝微视】浇一亩地从1300m³降到240m³,其中有啥奥秘?
编者按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沿岸亿万苍生。黄河“几”字湾怀抱,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依偎其中。
鄂尔多斯作为黄河内蒙古段流经最长的地市(鄂尔多斯全国第二长728公里,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第一长760公里),自然景观壮美,人文积淀深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鄂尔多斯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鄂尔多斯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誓将一张“绿色发展”蓝图绘到底,正在走向一条富有地域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近期,《鄂尔多斯日报》派出采访小组,沿河一路行进,聆听、挖掘、整理鄂尔多斯人与黄河的动人故事。从今日起,推出“我在母亲河的怀抱中”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水权转让工程让黄河灌区的
鄂尔多斯农民受益
“过去,浇地费时费力不说,一年一亩地用水少说也得1300方(立方米);现在,节水改造经过‘两连跳’,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浇地了,关键是一亩地用水才240方。”杭锦旗巴拉贡镇朝凯村二社村民黄金祥开心地说。
来到大田,整齐排列的黑色塑料管道正在滴水,走近田埂处,在一个被称为“桩头”的设施旁,黄金祥介绍:“你可别小瞧这个玩意儿,这里可有大学问,就是通过这个和手机连接。”
“朝凯村二社968亩土地,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化应用,浇水、施肥只需3个人管理就行,不仅精准高效,而且方便快捷。”随行的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樊文彪介绍,与传统浇地相比,一亩地节约水费、化肥、人工超出100元,户均增收2300多元。
1962年出生的黄金祥,在黄河畔长大,和黄土地打了多半辈子交道,亲眼见证了灌区节水改造的“两连跳”。
黄河南岸灌区总灌溉面积94.3万亩,从西向东横跨杭锦旗、达拉特旗,黄金祥所在的朝凯村位于灌区最西端。
长期以来,由于灌溉方式落后,各级渠系设施不配套,渠道老化失修,输水过程渗漏严重,水资源利用率还不到40%,不但造成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而且农牧民灌溉水费只增不减。
跨入新世纪,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边是农业用水浪费,一边是工业企业“嗷嗷待哺”。面对这样的尴尬状态,鄂尔多斯人在思考:当水是定量、人是增量、经济发展是变量时,这道人与水、工与农的题如何解?
在水资源总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出路只有一条——在农业节水上“挖潜”。
2005年,鄂绒、亿利、华能、新奥集团等企业投资7.02亿元,水权转让一期工程在杭锦旗灌区开工建设,转让水量1.3亿立方米/年,为52个工业项目配置了用水指标。
2017年,通过竣工验收的水权转让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实施的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年可转让水量9320万立方米,为25个工业项目配置了用水指标。
而今,依托水权转让二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杭锦旗灌区信息化系统,实现灌区用水的实时监测与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水工程的效益。
“坐在家里就能浇地了,而且省工省钱!”这让黄金祥做梦也想不到的美事成了事实。
水权转让工程,不光在农业上“大显身手”,在工业上也“推波助澜”,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约3000亿元。节水新思路,赋予了工与农此唱彼和,共谱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END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贺龙 马利军 孟瑞林
编辑:贺龙 师姗姗
校对:吴君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