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家:库布其的风也变温柔了——说说我的绿色获得感①
编者按
绿水青山,天朗气清。城市美如画,乡村田园诗。福祉更高的幸福鄂尔多斯正向我们走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我市在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取得的新成果,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说说我的绿色获得感”系列组合报道,重点描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生活,激发全市上下“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的热情。敬请关注。
讲 述 人:什拉召治沙站站长 贾文义
讲述时间:2022年5月11日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王亦然
今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杭锦治沙群体获得了“北疆楷模”荣誉,我还作为代表参加了巡回演讲。
库布其的夜晚几十年来都是那么空,只有风在外面游荡。过去只能听见风卷起沙子“呜呜呜”地吼,现在风穿过治沙站周围的果林,是“扑簌簌”的脚步声。库布其的风也变温柔了,它最知道我们家的事,知道我们一家三代人治沙的故事。
爷爷年轻时候的事,多是爸讲给我听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跟随地质勘探队进入库布其,给勘探队牵骆驼、搬东西,在沙漠里一呆就是一年多,遇上风大的时候就藏在骆驼后面。1958年勘探结束,勘探队的领导问勤快老实的爷爷,愿不愿意跟随勘探队去呼和浩特。爷爷拒绝了,他和骆驼一起留在了库布其。
那时,库布其成立了很多治沙站,爷爷被分配到什拉召治沙站,正式转为一名林业工人,他把家也安在了什拉召治沙站。他们那时候种树,全家人一起干,栽树栽得好的,治沙站发红旗奖励,栽得不好的发黑旗。没人想领黑旗,大家和库布其较着劲儿,没命地干。好些人实在是累极了饿极了,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那和着沙子的饭咽下去没多久,就又被吐了出来。
锁边林如今长得很高了,库布其的风吹过,扑簌簌地。爷爷、爸,库布其的风也是高兴的。
全景链接:
“北疆楷模”杭锦治沙群体
《鄂尔多斯日报》2022年5月27日5版
杭锦旗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喻为生命禁区的库布其沙漠像一条黄色巨龙自西向东横卧境内,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53%。
昔日的库布其沙漠,黄沙漫卷、赤地千里,风蚀沙埋十分严重。面对茫茫大漠,杭锦人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届接一届党委政府、一代又一代沙区群众,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顶烈日、抗严寒、战风沙,有力推进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初,杭锦旗设立第一批治沙站、国营林场,沿着沙漠边缘营造锁边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杭锦旗大胆改革创新,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0世纪90年代提出“植被建设是全旗最大的基础建设”,1999年杭锦人打通了“穿沙公路”。进入新世纪,杭锦旗确立建设“绿色大旗”的发展目标,推行“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防沙治沙领域,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锦旗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治沙与治贫结合起来,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守住了自己的家园,守卫了九曲母亲河。
杭锦人高擎绿色之剑,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壮丽诗篇,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22年,杭锦治沙群体获得了“北疆楷模”称号。杭锦人,是赶跑沙子的人。
更多新闻,关注↓↓
END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亦然 刘博仑 李昱锝 呼群 金咏
编辑:高正彦
校对:吴君琰
校审:杨桂丽 吴檳廷
终审:马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