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结”里结“同心”
干部教育中心采记
现场教学点,民族干部与农牧民群众促膝谈心,为乡村振兴出点子、想法子。
民族政策宣传长廊、民族团结园、党员政治生活馆里,正在传唱着民族团结的好故事。
……
在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中心,这样的鲜活“注脚”随处可见,随时可现。
“近年来,中心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培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中,着力打造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工作研讨的综合性基地,讲好鄂尔多斯民族团结故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中心主任王建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鄂尔多斯文化”“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红色教育”“生态文明与荒漠化治理”……这些“标识度”很高的课程,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线”穿珠玉,珠玉皆同心。中心坚持推动“一域一课”建设,在坚持“理论教育和统战教育占到总课程的73.6%,其中党性教育占到总课程的31.9%”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鄂尔多斯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加强与组织、统战、党校、民委、文旅、农牧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开发打造了一批与民族干部教育关系紧密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在各类培训班中开展“民族团结好故事大家讲”主题征文、“寻找56颗石榴籽”等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截至目前,中心共开发8个教学模块,100余个专题,40余个特色专题课程,投入教学使用的现场教学点达80余个,打造现场教学路线7条。建立教学、科研常态化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新型“民族工作智库”建设,成功打造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学员论坛、结构化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成为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理论政策、党性党史党风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经验等多个主题教学为一体的培训基地和实训平台。
一个个教学内容、一节节特色课程,推动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和成果的“波长”不断延伸发散,带动各个领域争先进位。
“如何提升我们农产品的品质?”“我是农技人员,这个问题我帮你解答。”
“怎么能搞活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支书您别着急,我给您提几个建议看行不行。”
……
一问一答,思想的火花在现场教学点“开炸”,农牧民、村支书和学员、专家之间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许多“?”被拉直、变圆,成为“!”和“。”
中心不断强化“链式思维”,充分整合全市特色教学资源,构建“一点一课”“一点多课”的“现场教学链”,推行“中心+干部+实践+百姓+产业”的教学模式,在民族干部培训和农牧民、各类产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精准培训”和“服务群众”之间筑牢“连接符”。
调研乡村振兴和“三同”体验式教学点建设情况。
目前,中心共建设体验式教学点4处,年均接待学员1000多人次。因地制宜打造了乌审旗萨拉乌苏田园综合体、达拉特旗风水梁产业扶贫示范园等农牧业类现场教学基地,中天合创现代煤化工及深加工项目、大路现代煤化工工业园等产业转型升级类现场教学点,库布其沙漠治理项目及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类现场教学点,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及6+1红色教育项目、乌审召镇“牧区大寨”博物馆等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
在体验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助攻”下,中心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旅游式”“走读式”教学的局限,把课堂延伸到百姓的田间地头、企业厂矿,促进了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学员进农牧区、进车间、进一线,转身份、开眼界,转频道、开天窗,思想得到淬炼、党性得到锻炼、专业得到训练。同时,有效开拓了农牧民“家门口的市场”,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一批农牧民“活了脑袋”“富了口袋”,各民族“抱团”奔小康的“同心圆”越来越大。而来自基层一线的民声民意、良策妙计,成为广大学员回归岗位后推进工作实践的“动力源”。
始于希望,结于丰盈。
▼
更多新闻,关注↓↓
END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晓艳
编辑:高正彦
校对:吴君琰
校审:杨桂丽 吴檳廷
终审:马利军